“今年比去年的行情好,臍橙每公斤能賣兩塊六到三塊。”果農藍賽明手捧臍橙樂開了懷。他家2萬多公斤臍橙已經以2.70元/公斤的價格被浙江商人全部收購,一年的辛苦有了回報。
藍賽明是八斗村最早種臍橙的,但真正富起來是近幾年的事。
2002年,聽說種植臍橙能賺錢,藍賽明就率先從外地引進新品種紐荷爾,試種了幾畝。在他的帶動下,本以種田為生的八斗村村民紛紛效仿,全村紐荷爾臍橙漸漸發展到200多畝。
多畝。可不知什么環節出了問題,八斗村的臍橙又小又酸,每株樹僅產果十幾公斤,而且還經常遭受病害。“相比資金扶持,當時果農需要的更多是技術上的扶持。”八斗村書記章金英回憶起當年情景感慨地說。
2005年起,各級扶貧基金會、扶貧開發協會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開始對八斗村進行掛鉤指導,“扶持產業、精準扶貧”成為不約而同的幫扶思路。
了解到八斗村已種植紐荷爾臍橙200多畝,相關部門便將臍橙作為重點扶植產業,以此為突破口帶動該村發展。
如何修剪果樹、如何防治潰瘍病……省扶貧基金會、省扶貧開發協會多次聘請專家,深入八斗村現場授課。手把手地教學,讓村民們受益匪淺。
修剪、除草、施肥……果農們對每個種植環節漸漸有了清晰的認識。有了技術,果農的底氣也足了。如今,八斗村每株臍橙平均能產果30多公斤,最多的能達到50多公斤,果肉飽滿,香甜可口。全村臍橙發展到了600多畝。
八斗村還成立了臍橙專業合作社,并注冊“霍童八斗臍橙”商標。輸血變造血,漫灌轉滴灌。精準扶貧這“一滴水”恰好滴在八斗村脫貧的結點上。據統計,僅生產臍橙這一項,八斗村村民年人均增收4754元。
在區扶貧開發協會的指導下,2009年起,八斗村還引入金觀音、金牡丹茶樹品種,如今825畝的茶園帶來300萬元的年產值;挖掘當地毛竹資源,對低產竹林進行墾復改造,如今3000多畝的毛竹帶來160萬元的年產值。2013年,該村年人均收入已達1.0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