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稻谷收獲還有四個多月,何玉芬就焦急起來,“合作社糧食庫存剩得不多了,手上還有一把訂單,眼看就要跟不上供應了。”作為四川省安岳縣鑫糧倉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這樣的情況從合作社建立之初就出現了,“種出的糧總不夠賣。”
何玉芬焦慮的背后,是安岳縣糧食生產合作社一張漂亮的成績單:2013年,安岳糧食生產合作社實現銷售收入上億元,創利1500余萬元,實現了農戶、企業雙贏。在“種糧不賺錢”的當下,安岳的糧食合作社為啥那么“拽”?
走進安岳縣團結鄉金鼎村,整齊劃一的田塊里已插滿秧苗。“這些可跟普通秧苗不一樣。”安岳縣金鼎糧油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俊強介紹,團結鄉所種秧苗全為特色水稻,價格比普通水稻貴不少,“最高一公斤能賣到60多塊錢。”
2011年起,金鼎村200多戶村民將500多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在四川農業大學的支持下,結合安岳縣實際氣候、土壤推出了紅稻、黑稻、富硒稻等品種。“不僅畝產高出常規稻10%,價格更是比常規稻2元一公斤的價格高出不少。”楊俊強介紹。“改良品種提高價值,規模生產降低成本。”安岳縣糧食行業協會湯朝林介紹,為降低生產成本,全縣30余個糧食生產合作社、6個農機專合社等40多個專業合作社共同組成糧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形成了一個具有帶動性、協作性的糧食專業合作網絡,實現機械化種植、農資供應、技術培訓、加工銷售等統一經營管理,“目前安岳縣糧食生產合作社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糧油種植新技術推廣普及率達100%。”湯朝林稱,“生產成本降到常規水稻生產成本的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