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季,算是農閑時節。不過,在緊靠黃河的山西省吉縣蘭村,枝椏連片的果園中,你會發現一個個笑意盎然的臉龐——這里的農民沒有“冬歇”,而是利用這個季節,為來年的蘋果豐收做著準備。
按照果園管理標準化的要求,陳萬勤、劉立中等農民,除了常規的管理果園外對許多細節也十分重視,蘋果樹的修剪、清園、防凍等方面,都一一按照標準化要求精心打理。陳萬勤告訴記者:“2014年,我家的蘋果已經全部賣完了,一共賣了26萬元。”陳萬勤并沒有滿足于26萬元的收入,他還有更大的理想:種蘋果有了經驗有了感情,1.33多公頃果園太小了。2014年11月初,他從農信社貸款10萬元,又和朋友湊了點,用70萬元包了一座山,準備來年大干一場,讓紅紅甜甜的吉縣蘋果成為發家致富的金果果。
劉立中的目標則是發展有機農業。他要種有機蘋果,養牛羊豬雞,糞肥自我循環,發展高效低毒的有機農業。
是什么樣的背景和動力,讓一個果農用70萬元開山種蘋果?
是什么樣的想法和激情,讓一個農民對自己的投入如此有信心?
是什么樣的理想和措施,讓一個農民在自家果園嘗試有機農業?
農業標準化給出了答案。由于山西省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廣泛基礎,以及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區的帶動效應,眾多的農業標準化人員的技術支撐,讓黃河岸邊山里的農民,有底氣、有魄力開山貸款種蘋果,讓農民有理想、有目標發展有機農業。
記者了解到,吉縣在推進蘋果種植技術的過程中,采取了設基地、定標準、搞培訓、申請認證等一系列環環相扣的措施,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縣里組織科技人員考察、選擇、確定培養了3個萬畝蘋果示范基地,作為推廣中國無公害優質水果標準化生產建設的示范區。標準化工作人員編寫制定了符合吉縣果業實際的《吉縣無公害優質蘋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吉縣《綠色食品蘋果生產技術規程》,以這些技術規程為主要培訓教材,加大技術指導力度,進行全面推廣工作。他們積極申報中國名牌農產品認證,著力打造品牌。同時,以示范園區輻射帶動整村推進為切入點,通過建立病蟲害聯片防治網點,聘請國內知名專家培訓和縣鄉科技人才常年進村指導相結合,對基地果農進行系統培訓,使無公害水果標準化生產發展迅速,保證了吉縣蘋果的質量。
吉縣2003年8月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創建中國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縣;2004年獲得山西省農業廳無公害蘋果生產基地的產地認證;2004年11月“壺口牌”蘋果獲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無公害農產品認定證書,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認證。2009年,吉縣蘋果樹種植面積已超過17333.33公頃,其中掛果面積已達1萬公頃,產套袋優質蘋果超過10萬噸,全縣果農銷售收入超過3億元。同年,吉縣蘋果通過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并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蘋果之鄉”。到2010年,吉縣無公害蘋果示范園6666.67萬公頃,占全部蘋果面積的76.9%,優質果率達60%以上。當年,“吉縣蘋果”為中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近些年,吉縣蘋果已成為全國水果市場的一個響當當的品牌。在陳萬勤等農民心里,在縣長李曉明眼里,這,都要歸功于農業標準化的推廣。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有了成熟的技術,有了穩定擴大的市場,陳萬勤才敢貸款10萬元開山,劉立中才有了發展高效低毒有機農業的目標。因為在實踐中,他們親身體會到了農業標準化帶來的蘋果質量改進、銷量上升,效益增加的好處,所以他們堅定了擴大生產、拓展生產范圍的信心。吉縣縣長李曉明用一組數據向記者介紹:“蘋果產業的提質升級,不但使農民脫貧致富,而且持續增收。2013年底,全縣貧困人口3.7萬人,比2010年減少2.8萬人,下降43%。吉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年度考核全省第一。”
當標準化示范區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后,所帶來的示范效應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他會讓眾多的農民看到未來的希望,更會引領眾多的農民從傳統生產自覺自愿走上實施農業標準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