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主糧化這一提法目前還只是農業部部門意見,并沒有上升到國家層面,以及成為國家糧食局等部門的共同倡議;對于農業部匆匆改寫主糧定義,不少人士表示不解。
土豆主糧化之路不順利 暫不新設補貼
土豆躋身主糧界的道路看起來并不太順利。農業部在幾乎沒有鋪墊的情況下拋出土豆主糧化戰略后,收獲了許多網友表示不解的回復,還有不少專家爭資源爭政策等質疑。農業部最近又作出詳細解釋,表示這是“科學決策”的結果。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告訴財新記者,目前并沒有聽到對土豆新設補貼的說法。
據財新記者了解,這一提法目前還只是農業部部門意見,并沒有上升到國家層面,以及成為國家糧食局等部門的共同倡議。
主糧界擬推新面孔
土豆學名馬鈴薯,故鄉是南美,在中國種植歷史已有400多年,面積達到8000多萬畝。實際上,馬鈴薯早已在中國糧食統計口徑中,并且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土豆生產國,產量占到世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但由于飲食習慣不同,馬鈴薯在中國主要做鮮食菜用。
中國講糧食,分為大口徑、中口徑和小口徑。大口徑是指谷物、大豆、薯類,中口徑指谷物、大豆,小口徑單指谷物。主要是三大主糧,小麥、稻谷、玉米。2013年底,中國綜合考慮了未來的供需情況、生態壓力、資源瓶頸等情況,確立了新的糧食安全戰略,由過去的“保全部”,更新為“保谷物”,其中,重中之中是保障“口糧絕對安全”。在這種情況下,農業部拋出土豆主糧化戰略,讓不少專家覺得有些困惑。
土豆主糧化戰略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個目標,把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由目前的8000多萬畝擴大到1.5億畝;在中國人一日三餐中占主要比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解釋稱,“平常吃飯端在手里、拿在手里的叫主糧,放在中間盤子里的都叫副食或菜肴”。
農業部針對輿論種種議論,針對性回應了幾點。強調土豆生產節水、節地、節肥、省藥,擴大面積的基本原則是不與水稻、小麥、玉米等三大谷物爭地,重點是開發利用南方冬閑田;搞土豆主糧化也不是因為糧食不夠吃。馬鈴薯主糧化是口糧絕對安全的重要補充,是“錦上添花”,順應中國老百姓吃飽吃健康吃營養的需求。
土豆蒸饅頭的技術創新
對于有400多年歷史的馬鈴薯在中國沒有成為主糧,是不是缺乏“群眾基礎”,農業部也做了解釋。
潘文博認為,這既有傳統飲食消費習慣的因素,也因為大眾對馬鈴薯營養價值認識不夠。受這兩方面因素影響,對適合加工的馬鈴薯專用品種選育不夠,相應的加工成主食的配方、工藝和設備研發不夠,產業化開發滯后。
戴小楓則說,技術上已經實現了突破。馬鈴薯中不含面筋蛋白,在制作饅頭、面條等主糧化產品時,存在成型難、餳發難、硬度大和面條易斷條、不耐煮等問題。目前,中國農科院已經成功研發出馬鈴薯全粉占比為40%的馬鈴薯饅頭、馬鈴薯全粉占比為35%的馬鈴薯面條等產品,并初步實現了工廠化生產;同時,還研發了馬鈴薯饅頭自發粉、馬鈴薯面條復配粉等系列產品,“以后,老百姓在家也可以制作馬鈴薯饅頭、面條”。
土豆戰略誰受益?
不過,顯然,許多人士對此解釋并不買賬。“土豆就是土豆,若是依市場機制,說它是主糧也無妨。如此隆重,如此辯解,是否在打爭奪政策的主意?很難理解如此匆匆的改寫主糧的歷史定義。”糧食問題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在微博公開質疑。
一位專家則認為,農業部提出土豆主糧化戰略,背后有從科研到生產、經營的產業利益的推動。
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大寨黨總支書記及大寨集團董事長、當年的“鐵姑娘”郭鳳蓮就曾提出議案,建言盡快確立馬鈴薯的主糧地位、加大脫毒種薯扶持推廣力度。她表示,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龍頭企業,已在馬鈴薯新品種培育、脫毒種薯規模化生產及推廣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只要國家象對待玉米、小麥和水稻等糧食作物一樣重視馬鈴薯、給予政策上的支持,中國的馬鈴薯在種植面積不增加的前提下可望實現產能翻番,為糧食增產、確保中國糧食安全、富民強國做出巨大貢獻。
而在一些專家看來,發展產業大可通過市場本身來解決,運用國家政策手段,效果未必好。
潘文博告訴財新記者,接下來農業部將主要從四個方面推進土豆主糧化戰略,一是強化規劃引導,二是加強科技創新、品種選育,三是加強產品工藝、配方、設備研發,四即做好宣傳推廣,“老百姓的消費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