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意識建立良好的研發平臺和人才引智平臺,用5年時間,使省中醫藥科學院科技創新能力躋身全國‘三甲’行列,打造中醫藥界的‘新華西’。”新年伊始,四川省優秀干部和人才遞進培養計劃第2期培訓班高端領軍人才班優秀學員、剛剛走馬上任的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院長趙軍寧研究員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2007年,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由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和四川省中醫藥研究院合并成立,甫一誕生,就肩負著省委、省政府建設“集中醫、中藥科學研究、開發、臨床醫療于一體的技術指導中心”和“四川省中醫藥自主創新中心”的重任。前者源自1930年在南京創建的中央工業試驗所,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中醫藥科研機構。后者建于1980年,是全國首批建立的六大中醫藥研究基地之一。
如何把雄厚科研資源轉化成市場優勢,實現中醫藥強省的目標?趙軍寧告訴記者,四川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譽,享譽國內的中醫泰斗有不少是四川人,道地的四川中藥材也在國內外得到普遍認可,四川中藥工業占全省醫藥工業份額超過50%。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四川中醫藥事業發展正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內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外有良好的環境和文化傳統。正是基于良好的條件和基礎,我們提出了用5年時間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躋身全國三甲的目標。”趙軍寧說。
實現目標,關鍵在“變”。“中醫藥文化既要傳承,也需要創新,就是要出專利、出成果、出產品,要在全球范圍利用外部資源,實現科技同經濟、創新成果同產業、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的無縫對接。”曾經掛職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注冊司副司長的趙軍寧說,結合自身實際,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在體制、人才、分配等多個環節都進行了充分的思考和規劃,“當前,我們正著手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人才引進,二是觀念轉變。”
趙軍寧認為,在人才上,盡管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醫藥院校畢業生,但真正既有中醫藥基礎又有現代科技能力和國際化眼光的中醫藥高端人才卻十分缺乏,這是中醫藥事業面臨的最大瓶頸。“為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我們將推出跨單位、跨國界、產學研結合的‘知識創新平臺’,培育和打造從基礎到臨床的中醫藥國際化醫學轉化中心以及院校、院地合作產業化基地,創建共同孵育新技術、形成溢出效應的科技管理新模式。”
趙軍寧說,轉變觀念是當務之急。“過去科研人員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上,重學術輕市場,使得實驗室與市場脫節。雖然省中醫藥科學院每年都有不少新產品、新技術和發明專利,但遺憾的是,其中不少科研成果前腳出了實驗室后腳就進了‘檔案室’。”
“應該看到,中醫藥的市場十分廣闊。吉林省僅一個‘人參’就能做到產值過千億元,我們四川擁有公認的50余種川產道地藥材資源,做出這樣的產值并非不可能。”作為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四川省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國家基本藥物所需重要中藥材種植種苗(四川)基地建設、川產道地藥材系統研究與開發技術工程中心的總負責人,趙軍寧告訴記者,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識增強,中醫藥事業發展也進入了新常態,面臨著新機遇,中醫藥的醫療、養生、保健等都可以形成新產業鏈,都可以創造出巨大的產值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據悉,省中醫藥科學院正積極籌備,準備在成都周邊打造一個集醫療、養生、保健、體驗于一體的園區,探索一條中醫藥市場化和群眾受益度相結合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