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孩雍柳,大學畢業后來到京郊密云擔任大學生村官。她發現任職村的核桃味美價廉,為幫村民增收致富,她發起成立了產銷合作社,幫村民銷售核桃。
“以前總覺得核桃是一種很貴但還不如花生好吃的東西,直到來界牌村當‘村官’后,才了解原來核桃味道美、營養價值高。”雍柳說,她當“村官”的第一個收獲就是重新認識了核桃。界牌村的核桃樹絕大部分都是建國初期栽種的,樹齡有60多年,品種也是上好的,再加上獨特的土壤條件,這里生產出的核桃口感特別好。
2012年秋,雍柳從村民手里買了幾十斤核桃送給老家的親戚朋友,沒想到,他們對來自北方的核桃贊不絕口。細心的雍柳走訪了老家的幾家超市,還發現北方核桃的價格比南方便宜。“能不能從中搭橋,幫界牌村村民銷售核桃呢?”雍柳心生想法。
回到界牌村后,雍柳參加了一個培訓班,了解到了農產品產銷合作社的相關知識。“對,就建合作社吧。”在征得村書記支持后,她便開始籌備。準備材料、辦理登記……2014年6月,雍柳擔任理事的北京界牌村農產品產銷合作社成立。接著,她又通過在老家的各種人脈關系取得核桃干果訂單,還系統學習了核桃種植、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的知識。
然而,隨著核桃采摘期臨近,本來自信滿滿的雍柳卻發起愁來。“村里一直盛行‘采青’的做法,即為了延長售賣期,很多村民在白露節氣前便采摘核桃。但是,由于沒有成熟就被采摘,核桃的質量往往不好。”雍柳說,為了保證合作社核桃的質量,她四處游說村民等核桃完全成熟后再采摘,但是效果不佳。沒有辦法,最后,雍柳只得拿出自己的1萬多元積蓄作為訂金,跟村里核桃種植大戶簽訂收購協議。
收購到完全成熟的核桃后,合作社雇用村里的殘疾人和低保戶進行去皮并晾曬。“去年,村里的核桃因干旱而減產,但合作社還是收購了2000多公斤核桃,占到村民售賣核桃量的70%左右。”雍柳說,合作社的收購價比當時商販收購價高出一成多。
“接下來,我們還準備購買烘干機、晾曬架、封裝機等設備,并組織村民參加核桃種植培訓,提高果品質量和產量。”雍柳說,合作社才剛剛起步,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等界牌村核桃的品牌打響后,還會將村里的板栗和紅果納入合作社,更大程度地幫助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