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在平定縣張莊鎮新城村的天利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張素環和幾名工人正在忙著收拾倉庫。過兩天原料購進后,這里將成為小型的飼料加工廠。將秸稈、豆粕等混合粉碎壓縮成顆粒是上好的飼料。張素環說:“自己加工飼料,一年可節約成本10萬元以上。”
作為天利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創始人,張素環在獺兔養殖行業里摸爬滾打近十年,逐漸成為平定縣乃至我市獺兔養殖業的領頭人。但是自2013年以來,我市獺兔養殖戶一直在獺兔養殖業的低谷里努力掙扎。讓人欣慰的是,因為有與大公司簽訂的保障回收合同和自己建立的成品初加工這兩張規避風險的王牌在手,張素環帶領社員們信心十足、樂觀地期待市場回暖。
皮毛價格一路下跌
2011年,多年在外給老板飼養獺兔的新城村村民張素環回家創業,自己當起了老板。她與幾名村民共同出資50多萬元,在3畝荒山上建立了以養殖獺兔為主營業務的天利養殖專業合作社,建成了2600平方米的獺兔養殖基地。第二年,獺兔市場發展迅猛,100多元一張的兔皮行情給了農民莫大的希望和信心。
張素環算了筆賬,按照當時的市場行情計算,200只獺兔每年可繁殖、出欄商品兔3200多只。一只成品兔約2.5公斤,每公斤均價35元,扣除飼料、防疫、人工等成本,一只獺兔至少可獲純利15元,可觀的經濟效益吸引了周邊村民紛紛加入。當年,天利養殖合作社就實現年產值50多萬元。
然而,好景不長。從2013年后半年開始,全國許多大型皮毛服裝加工企業停產,獺兔皮毛出現大量積壓滯銷,100多元一張的獺兔皮毛一路下滑到25元左右。曾經的搶手貨變成了滯銷品,兔子到了出欄期也鮮有人問津,買家給出45元一只的低廉價格讓養殖戶無法承受。然而,到了出欄期的獺兔多養一天就多出一天的飼料成本,如果不出手則將面臨飼料成本的巨大壓力,我市獺兔養殖戶紛紛陷入了兩難境地。
如今,天利養殖合作社的存欄獺兔只有1000只左右。為了節省成本,養殖戶們只好放慢養殖速度,減少喂食量,延遲出欄周期,而那些發展規模較小的個體養殖戶已相繼倒下,具有一定規模的也在艱難支撐。
食草獺兔能變“金兔”
盡管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但大多數獺兔養殖戶沒有灰心。郊區西南舁村的任登龍說:“獺兔渾身是寶,獺兔皮、肉兩用,而且養殖成本低、風險小,不受場地和規模的約束,只要肯付出辛苦,就能賺錢。”
今年64歲的任登龍是個四級肢體殘疾人,在養殖獺兔之前,四處打工,生活貧困,居無定所。兩年前,平定天利合作社為他提供了種兔、飼料、疫苗和免費的技術指導,老任在西南舁村建起了一間兔舍,逐漸發展存欄獺兔500只,每年可為老任帶來近2萬元的收入,再加上10畝耕地的收入,老任和同樣身有殘疾的老伴脫了貧、增了收,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張素環介紹說,獺兔與其他畜禽肉相比,其營養成分具有“三高三低”的優點,即高蛋白、高賴氨酸、高磷脂、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數據,兔肉的蛋白質含量達24.25%,礦物元素含量達1.52%,均高于豬、牛、羊、雞等畜禽肉,是國際公認的綠色健康肉類,而且兔毛、兔皮均具有經濟價值,因此養殖獺兔是一條助農增收的好路子。
近年來,天利養殖合作社帶動周邊村民一起發展獺兔養殖業,努力提高效益,走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相結合的路子。合作社采用“基地+農戶”的方式,免費為新加入的養殖戶每戶提供5只種兔,并統一提供技術、防疫、銷售等服務,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為農民開辟了一條增收之路。此外,天利養殖合作社與山東一家做皮毛加工的大型企業簽訂了供銷合同,產品價格隨行就市,產多少收多少,解決了合作社及周邊農戶的銷路問題。
抱團發展提升產值
1月初,張素環剛剛從河北衡水考察回來,并簽訂了9萬元的飼料原料購進合同。今年她的目標任務是,開辦自己的飼料加工廠。這樣不僅每年可以為自己節省10萬多元的飼料費,還可以幫助更多養殖戶解決飼料價格不斷上漲帶來的困擾。“飼料成本降下來,養殖獺兔就不賠錢,這樣便能挺過難關。”張素環說。
建立了自己的飼料加工廠,張素環下一步還想投資修建冷庫,解決生皮不易存放的難題。她介紹,獺兔的生皮含有大量的水分、蛋白質和脂肪,是各種微生物繁殖的優良培養基,如不及時進行防腐處理,就可能腐敗變質,影響毛皮品質。尤其到了夏季,必須入冷庫存放。“如果資金到位的話,俺還想創辦一個皮毛小飾品加工廠。”張素環說。開辦小飾品加工廠,可以充分利用獺兔皮毛上的邊角料,增加產品附加值,同時還能帶動農閑的婦女增收。
2014年11月,天利合作社成功注冊了“益秀天利”商標,有了品牌做保障,張素環對下一步的發展充滿了信心。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張素環還是有些底氣不足——天利合作社成員均由個體養殖戶組成,遇到市場危機時,形不成合力、抱不成團,抵御風險的能力自然很弱。怎樣才能將這個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好項目做大做強?業內人士認為,應建立一條集獺兔養殖、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由有關部門牽頭組織,把全市獺兔養殖大戶聯合起來,成立獺兔養殖協會,發揮協會的作用,使養殖大戶形成合力,互幫互助,帶領更多散戶實現增收。
張素環認為,在中小微型農業企業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困難莫過于融資、貸款,沒有資金對于農業企業規模化發展就如同紙上談兵,而想得到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扶持補助就更加困難。因此,她希望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能夠給予中小微農業企業一定的扶持與幫助,如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品牌創立等方面,都非常需要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的指導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