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下午5點,太陽就不見了蹤影,緊接著,山里的薄霧彌漫開來。“看到路邊一片一片青菜地就到了。”1月7日下午,在前往南江縣沙河鎮(zhèn)上營村探訪高山蔬菜基地的路上,沙河鎮(zhèn)副鎮(zhèn)長褚文武對記者說。
從沙河鎮(zhèn)場鎮(zhèn)朝樂壩方向前行不到200米,就駛上了平坦的產業(yè)大道。在產業(yè)大道旁,一層層菜地如一塊塊小型梯田,深綠色的青菜翠得發(fā)亮。一路向上,白墻黑瓦新居錯落有致,每一棟新居外墻上畫有“三國”故事。上營村是以三國文化命名的村莊,附近還有將營村、聯盟村,遠處巍峨的山巒背靠諸葛山,一派高山田園風光。
到達上營村聚居點,村民張映寬在自家超市門前烤火。嚴冬天氣,菜地里沒什么活兒。
“由于氣候和地理原因,我們這里種出的菜口感非常好。”村支部書記徐仕平說,“南江縣城的蔬菜基本靠我們供應,有時也往巴城送。”
“大家都種菜,不擔心賣不脫爛在地里?”記者問。
“這也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后來,我們了解到康師傅集團收購點建在這里,既不跑路、又不愁銷路,思想就放開了。”老農徐仕德剛從地里回來,坐下時嘴里還喘著氣。
今年64歲的徐仕德,3年前兒子去世,留下兩個正在上中學的孫子。家里的經濟支柱和精神支柱一下子倒了,徐仕德一夜之間蒼老了好幾歲。“可以說是蔬菜種植挽救了這個家庭。”聽到村支書徐仕平介紹他家的情況,徐仕德微微一笑。
“我們以前也種菜,但都是種來自己吃,吃不完就喂豬喂牛。”徐仕德告訴記者,他真正意識到種菜可以賣錢是2012年底的時候。有2000多人的上營村2012年大規(guī)模發(fā)展蔬菜產業(yè)。沙河鎮(zhèn)黨委、政府在土地較為肥沃的上營村規(guī)劃建設1000畝蔬菜基地,同時,引進巴中市貿鑫科技農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落戶上營村毗鄰的聯盟村,該公司與康師傅集團簽訂了長期購銷合同,投資1000余萬元在聯盟村建蔬菜窖藏基地,在本地收購加工蔬菜。
種植哪種蔬菜既能滿足公司的要求、產量又高,而且好管理,還能讓農民獲得最大的效益?在眾多的蔬菜中,辣椒、豇豆、大頭菜最符合條件。
“我家有兩畝地,去年種了兩季茄子、兩季豇豆、兩季海椒,光是海椒一畝收入就有3000多元,現在又種青菜,一畝能收入1800元左右。”徐仕德掐指算了算,2014年光是賣菜的收入就有3萬多元,另外還有2萬多元收入來自務工。
在上營村,除了傳統(tǒng)蔬菜種植,還建起德健產業(yè)園,專門種植大棚蔬菜。“春耕春種一般請四五十個人幫忙,工錢80元一天。”德健產業(yè)園技術員說。
“現在我供一個孫子上高中,一個孫子上大學。農村風貌改造,家里不出一分錢就把房子粉刷得漂漂亮亮的。平時種蔬菜,有時間就去基地務工,村里的廣場衛(wèi)生我負責打掃,給工資,是辛苦一些,但讓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徐仕德感慨。
“現在不愁賣,愁沒有資金發(fā)展壯大。”褚文武告訴記者,今年將繼續(xù)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推動產業(yè)發(fā)展,做強龍頭企業(yè),鼓勵村民創(chuàng)辦家庭農場,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傾斜支持,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