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跳出“農門”的農村娃王永波,大學畢業后不顧家人反對跳回“農門”,扎根在滹沱河畔,承包了200畝土地,建起了蔬菜產業化種植基地。靠著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和全新的營銷理念,闖出了一條科技創新與“三農”融合的科技致富路。十年來,在王永波的感召下,南樓村和三里五鄉的近百名大學生紛紛回鄉創業。昨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創業,還鼓勵廣大大學生到基層就業、開展新興產業創業。這一項項好政策好消息,給大學畢業生推開創業之門的同時,更讓王永波對科技興農的創業路充滿了希望。
探訪
坐在電腦前 主人可看蔬菜生長
正定縣南樓鄉南樓村村東不遠處,是王永波的占地200畝的蔬菜產業化種植基地。
3月4日12時,王永波還在一片沙土里澆地。如果不是介紹,記者很難確定這個農民裝扮的王永波,會是一名重點農業大學畢業的大學生。看著一塊地澆好了,王永波急忙用土把壟溝的口改好,繼續澆下一塊地。這一系列嫻熟的動作,更讓人對其刮目相看。
半個小時后,來接替他的村民來了。從王永波手中接過鐵鍬,但兩位村民卻沒有讓他離開。他們圍著王永波,請教種自己家的田應該施哪種肥料。“我建議使用有機肥,有機肥不傷地,并且還能提高種植物的品質。”王永波給出建議后,這兩位年輕人當即決定更換肥料。“永波是村委委員,更是鄉親們發展農業領頭人,聽他的不會有錯。”其中一位名叫王飛的村民說,王永波是村民公認的農業專家,也幫村民們做了很多事,“今年選舉又一次高票當選為村委委員”。
王永波與村民分開后,沒有回家,而是一頭鉆進了悶熱的大棚。他把挖菜溝的一臺微型挖溝機從大棚中間推到地頭,俯下身看著挖過的菜溝。“這幾個大棚將種上有機蔬菜,等它們熟了會直接送到社區居民的手中。”王永波笑著說,這是他最近正在運作的一個名為社區支持農業的項目,“這種方式屬于訂單式種植,能省去銷售環節,還能擁有相對穩定的收入。”
王永波還指著另外兩個蔬菜大棚說,那兩個大棚已經與一所大學簽了約,大棚里還會裝上監控設備,每天蔬菜的主人都可以在電腦前查看它們的變化,“這些新的營銷模式,正在陸續得到人們的認可。”
擇業
每月800元工資 他依然很努力
小時候,村外無垠的農田曾是王永波成長的“游樂場”。上高中時,每當他精神疲乏時,一望到窗外那蔥郁的綠色麥田,看到農人在田間勞作的身影,王永波頓時便會心曠神怡,煥發精神。1999年,王永波報考了曾經走出過袁隆平院士的著名學府西南農業大學,還把自己一生奮斗的方向定為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
2003年,王永波畢業了。懷揣夢想的他,沒有選擇回村創業,而是簽約到了一家山東濱州的農業企業。一個月后,他發現這份工作不能讓他接觸到農田。于是,果斷地辭掉第一份工作。隨后,他來到了以蔬菜大棚揚名全國、享譽海外的山東壽光縣。下了長途車,他一個人走在路上,無意中發現了路邊有一家從事育苗的公司。硬著頭皮,敲開這家公司的門,遞上了一份自薦書。“公司經理看了自薦書后,決定收下我,但每月卻只給800元的工資。”王永波說,后來才知道當時正趕上農忙,公司缺人,“800元的工資也是公司聘用當地農民的標準。”
但是,王永波卻答應了,并且除了搬運蔬菜苗,還主動參與其他工作。三個月后,公司安排他跟著菜苗到當地農民的大棚里負責售后工作。
聽說這件事后,王永波興奮得一晚上沒有睡著覺。“終于可以接觸到大棚了,并且還能跟著當地農民學種植,這不正是我一直想要的嗎?”就這樣,王永波在這家公司干了一年。
這一年里,只要有時間他便鉆在大棚里,跟著農民學蔬菜種植。
創業
回鄉種地 父母覺得他吃錯了藥
2004年春節,學成后的王永波辭了壽光的工作回了正定南樓村老家,準備蓋大棚搞蔬菜種植。然而,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望著眼前這個上了大學卻依舊沒離開農業的兒子,父母心里的氣簡直不打一處來。棄城回鄉繼續當農民,這讓父母的老臉往哪兒擱?鄉親們又會怎樣看?
王永波當然理解父母的心思。回家后,王永波幾乎天天都陪在父母身邊,想辦法哄老人開心,并大談現代化農業的宏圖大道、燦爛前景,還信誓旦旦向他們保證:種地當農民,也一定要折騰出一番成績來。
終于,家人默認了。可王永波接下來又傻了眼:搞蔬菜大棚,找誰來投資啊?王永波打工一年掙的錢除了孝敬父母外就所剩無幾,家里更無什么積蓄。四處籌錢失敗后,表哥慷慨解囊,一下子拿出10萬元。
很快,王永波建起了最初的三座蔬菜大棚。
自此,王永波整天鉆在他的大棚里,按照生態農業的理念,沒日沒夜地開始了勞作,一點一滴地打起了基礎,像侍候寶貝一樣精心守候那些綠色的幼苗。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后,王永波還上了借表哥的款,并且大棚的蔬菜也開始盈利。
追夢
建設農產品儲藏設施
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王永波本想自己的大棚能發揮示范作用,帶動其他鄉親也像他一樣,轉變傳統的種植模式致富。但是,兩年過去了,全村種大棚的仍舊只有王永波一個人,周邊的老百姓誰也沒跟進。這離王永波的理想相差甚遠,也讓他十分郁悶,“一個人掙到錢不算實現夢想,帶動全村致富才是真正實現夢想。”
苦惱的王永波經過走訪發現,鄉親們思想意識雖十分保守,但對大田種植科技卻很有興趣,而這正好又是他的強項。于是,他又一次東拼西湊借錢開辦了一家農資店,以這家店為平臺,把村民們組織起來實行會員制,一方面經營質量有保證的農藥、化肥、種子,另一方面借此為村民提供免費技術培訓、科技信息、田間診斷、現場指導。他自己講課忙不過來,還聯系了省農業廳植保專家來為村民舉辦科技講座。
他還自費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的“農村人才培養計劃”的培訓,這讓他找到了與農民結合起來的好辦法——走合作化道路。
回村后的王永波開始挨家串聯,動員了二十幾戶鄉親,組織籌辦起了南樓村的首家種植專業合作社,一上馬就雄心勃勃,嘗試規模經營,引進了優質小麥,開始搞“訂單農業”,同時蔬菜大棚也一下子發展到了幾十個。而今,全村村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王永波又和鄉親們一起建起了專業農產品儲藏基礎設施,還在謀劃著實施千畝土地流轉項目,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懂得利用信息和資源
成功的路就在腳下
王永波說,社會在發展,細化程度也越來越高,所以就業和創業的機會還是很多的,“每一名大學生都應該堅信未來的路就在自己腳下,就看大家如何去把握。”
王永波說,以農業領域的創業為例,機會就很多。原因是我國的農業發展相對較差,與發達農業國家有差距,這中間的差距就是大家的創業機會。“2003年,我就是看到咱們當地蔬菜種植與山東壽光的差距,才決定進行蔬菜大棚種植。王永波還說,對于大學畢業生,其實農村也有很廣闊的舞臺。記者了解到,十年來,在王永波的感召下,南樓村和三里五鄉的近百名大學生紛紛回鄉創業。他們重新拿起鋤頭,但與父輩不同,他們弄完秧苗,還要再弄電腦,奔忙在市場兩端,成了有知識、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據悉,一撥撥大學生返鄉創業,正定縣政府通過各種方式選擇合適的項目,搭建平臺,給政策,給資金,給技術,給待遇,實現了科技反哺農業,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只要擁有理想和不服輸的堅定信念,并且學會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資源,一定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進而取得成功。”王永波說。
近日,記者撥通王永波的電話。他激動地說,剛剛結束的石家莊市農村工作大會上,提出了鼓勵科技和“三農”的深度融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多次提及創業,還鼓勵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開展新興產業創業,“這一項項政策不僅給大學畢業生推開創業之門,也激勵著我用全新的觀念繼續帶領鄉親們實現科技農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