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區岔房子村就是一番忙碌的春耕景象了,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機穿梭。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春耕增加了土地深松的環節。只見土地深松機開過的田間,土壤深層的大塊板結全都被翻出來,旋耕機緊跟著開過,把這些又干又硬的大土塊打得粉碎,土地頓時就松軟了許多。岔房子村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朱學瀾高興地說,這回地氣可通了!“深松為的就是種的時候好種,土壤蓬松沒有土塊,因為中藥材種植跟其它種植不一樣,土塊壓得厲害了出不來,所以說疏松再經過旋耕,保證出苗率。”
從改良土壤墑情入手,精耕細作,這是岔房子村的新氣象。二零一四年,岔房子村在保持原有山藥種植優勢的基礎上,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從山東省引進試種了八百畝中藥材新品種“魯原丹參一號”,這個品種不僅跟能入藥,葉子也能做成保健茶,每畝綜合效益能過萬元。合作社社員王玉書說:“想不到種出來的東西比山東不差,挺適合我們這地區發展,咱這兒第一個水源不缺,第二土壤好。”
實踐證明,岔房子的沙土地正適合種丹參。不過,種植經驗的不足,也導致一些地塊的出苗率還不足百分之五十,影響了整體收益。痛定思痛,合作社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外出考察,請教技術專家,及時改善了耕作方式,朱學瀾說:“分析起來有很多不足之處,種植粗放造成了產量低,我們今年改正以前的不足,要搞好精耕細作。”
與此同時,合作社還利用冬閑時間,在大棚里搞起了丹參高產種植試驗,占地一畝的大棚被分成了五個畦,每個畦的種植株距都不同,采用的肥料也不同。朱學瀾說:“要想把丹參大面積種植,應當還要對它進行研究,我們往年種的(密度)一畝地六千棵,現在每畝地六千棵、七千棵、八千棵到一萬棵,真正看一看每畝不同的(種植)密度、不同的肥料,哪種產量高。”經過幾個月的試種,目前,每畝九千顆的株距出苗率最高,接近百分之八十,而且長勢旺盛,這為合作社今年播種丹參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社員們增產增收的愿望指日可待。朱學瀾滿懷信心地說:“像這種種法一畝地能達到九千顆,今年管理上再加點勁,中期再施點肥,應該比去年的產量能提高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