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王軍在供銷合作社工作的第30個年頭,對于45歲的他來說在供銷合作社工作的日子幾乎占據了他生活2/3的時間。然而這30年,對于王軍,與其說是在供銷合作社工作,不如說是與供銷合作社一起生活。與許多堅守在供銷合作社事業第一線的人一樣,王軍對供銷合作社的感情非常深厚,可以說是難以放下、難以舍棄。
留下來 同患難
王軍說,他放不下供銷合作社,因為供銷合作社是在背后支撐他成長的堅固力量。
1985年,初中畢業的王軍進入到了距離恰卜恰鎮200多公里的石乃亥鄉供銷合作社當學徒,半年后成為了石乃亥供銷合作社的一名營業員。那時王軍15歲,還是一個半大的孩子。供銷合作社的工作不僅幫家里解決了開銷的燃眉之急,也為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在供銷合作社工作了幾年后,王軍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商校。本該是高興的事情,卻讓王軍陷入了兩難。供銷合作社的工作是家里唯一的經濟來源,不能放棄。可是,知識的吸引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來說也是難以抗拒的。該怎么辦?那時的王軍非常苦惱。
就在王軍左右為難之際,還是供銷合作社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當時的石乃亥供銷合作社有幾個帶薪求學的名額,王軍也獲得了這樣的機會。“供銷合作社是我的再造父母,我很感謝供銷合作社。所以就算后來有很多好機會,我也一直不愿意離開它。”王軍說。
帶著一份感激之情,王軍在供銷合作社崗位上工作更加努力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便得到了認可,1997年王軍接任了恰卜恰供銷合作社主任的工作。恰卜恰供銷合作社是一個成立于50年代末的基層社,改制時由于恰卜恰鎮臨近共和縣城,恰卜恰供銷合作社作為一個城鄉結合部被保留了下來。這是當年共和縣12個鄉鎮中唯一一個被保留下來的基層社,也是共和縣供銷合作社系統中唯一一個從沒有中斷過業務的基層社。
基層社雖然保留了下來,但是各種問題和矛盾特別突出,資金短缺、人員流失、業務萎縮,經營狀況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境地。在許多人眼里,恰卜恰供銷合作社的狀況已經很難扭轉了。而這時,當年和王軍一起在商校讀書的同學紛紛在外地做起了生意,不少和他要好、賞識他的同學和朋友都邀請他一起到沿海工作,甚至愿意高薪聘請他去擔任經營主管,他都毅然拒絕了。“當時我已經是恰卜恰供銷合作社主任了,要是連我也走了,供銷合作社就真成了一盤散沙了。”王軍說。
懷著對供銷合作社的深厚感情和對養育他的這片熱土的不舍,王軍頂著外界的質疑,開始考慮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重拾農牧民群眾對供銷合作社的信任。“供銷合作社是自我父輩起就面向廣大農民群眾服務的,深受人們的信賴,不能讓好不容易積累的資產隨著改制流失掉了。”王軍說,“我到恰卜恰時,供銷合作社還有38名員工,他們都是一直在基層任勞任怨工作了多年的老員工,不能讓他們無處可去。”
堅定了信念的王軍,在恰卜恰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采取承包、租賃等方式,先把供銷合作社的資產保留下來。后來,成立了恰卜恰供銷股份合作社,通過入股、買斷工齡、分流經營點等方式慢慢地恢復供銷合作社的服務。在王軍的帶領下,恰卜恰供銷合作社日漸振作起來,保住了資產、守住了陣地,也改變了人員流失狀況,更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到供銷合作社工作。
對于現在的王軍來說,供銷合作社與他就像是魚與水,不是不離開,而是離不開,他已經將自己完完全全地融入其中。
走出去 拓市場
恰卜恰供銷合作社所在的共和縣農業區少,主要以放牧為主,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幾百畝的草場可供放牧,羊毛買賣成為了當地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對于當地的供銷合作社來說,牧民的羊毛能否順利銷售出去,則是其面臨的最主要工作。
王軍接手恰卜恰供銷合作社時,當地的羊毛收購主要以自產自銷為主。為了拓展經營范圍、擴大供銷合作社的影響力,王軍用最原始的方法給自己來了一場又一場說走就走的收購之旅。那時,他自己領著一個隊伍帶著車、帶著秤、帶著現金,客戶需要哪個州的羊毛,他就去哪個州收購。“那時經常跨地區的去收羊毛,風里來雨里去,吃飯睡覺都不按點。最遠的一次去到了海西州的格爾木市,距離共和縣有16個小時的車程。等到達了目的地,我的兩條腿都僵硬了,下車時差點跪倒在地。”說起那時的情況,王軍十分感慨。“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慢慢地拓展了自己的關系網,也壯大了自己的隊伍。”
王軍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在他的努力下,恰卜恰供銷合作社的羊毛收購變得系統化了。不僅收購網點發展到了70多個,還拉起了一支400人左右的農牧民經紀人隊伍。
很多公司開始慕名來找王軍合作。恰卜恰供銷合作社先后與河北省三利紡織有限公司、河北太行毛紡集團、青海友林高科技開發公司、青海省土產公司等省內外知名企業成為了生意伙伴,簽訂了長期的農畜產品購銷合同。從2008年開始,恰卜恰供銷合作社共收購羊毛8000余噸,占全州羊毛產量的90%以上。此外,蜂產品每年的購銷量也在40噸左右,年營業額達36萬余元。
2012年,對于王軍來說意義非凡。那年,他在廣東參加高級經紀人培訓班,在佛山觀摩時看到當地有一個社區服務站,模式很新穎,做得很好。近幾年,國家對民生問題特別關注。王軍看到了這一點,他認為這也許是發展供銷合作社的一個突破點。培訓班結束后,他便立即在恒德商貿有限公司下注冊了家政服務網絡中心。籌備初期,他首先聯系了幾個高檔小區,嘗試進行物業管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2年商務部開展了一個針對家政中心的項目支持,要每個縣搞家政網絡中心的試點。通過積極爭取,2013年恰卜恰供銷合作社家政服務網絡中心試運行,這在青海省供銷合社系統是唯一一家。目前,該家政服務中心已完全立足于共和縣,其物業管理、污水處理的項目已經延伸到了其他縣。
在王軍多元化發展的思路下,目前恰卜恰供銷合作社擁有四星級賓館一個、四星級的茶餐廳一個。此外,還成立了恒德商貿有限公司,下設物業公司、汽車租賃公司、便民服務大廳。此外,還成立了家政服務網絡中心,為當地的農牧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心換心 系真情
“王主任是個處處為職工著想的人。”說起王軍,供銷合作社的老職員總是贊不絕口。供銷合作社改制時期,退休職工安置成了一個老大難問題,面對在供銷合作社工作了一輩子的老職工,作為供銷合作社的當家人,王軍總是千方百計想方設法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保障老職工的基本生活。對于王軍來說,供銷合作社就是他的家,供銷合作社的職員就是他的兄弟姐妹。
1999年,一名恰卜恰供銷合作社的職工在收購羊毛時突然心臟驟停昏迷了過去,情況非常嚴重,醫院當時就下了病危通知。王軍在接到消息后立即趕往醫院與醫生溝通,被告知若及時轉送醫療設備更加完善的醫院并立即做手術或許還有救。然而轉院就意味著需要更高的治療費,這名員工家里根本承擔不起。王軍了解情況之后,立即拿出錢先墊付了一部分醫療費,并找了州醫院的領導作擔保。然后,他在供銷合作社內發起了捐款,手術做完了費用也湊齊了。現在,這名職工已經恢復了健康并繼續奮斗在工作崗位上。每每說起這件事,這名職工就非常感動,說:“王主任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我了。”
生活中對員工親切熱情,工作中,王軍也是一個貼心人。由于共和縣藏族人口占了67%,當地藏族群眾大多不會漢語,在上學的時候王軍就學習了藏語。參加工作成為經紀人之后,王軍更是惡補了很長時間的藏語。“作為經紀人,是要與農民直接聯系的,首先要能順暢交流才行,只有完完全全地了解農民的意愿,才能為農民辦事。”王軍說。目前,在王軍帶領下的恰卜恰供銷合作社,大部分員工都掌握了藏語。
“要做經紀人,先做誠實人”,這是王軍一貫的原則。不論是在農資銷售還是畜產品收購中,王軍和全社職工總是誠信待人、公平交易,既不坑農害農,也不蒙騙客商。每年春耕季節,有困難的農戶因為缺錢種不上地時,恰卜恰供銷合作社會主動賒給困難群眾種子、化肥、農藥等,對于特別困難的群眾還無償贈送,每年的幫扶資金都在萬元上下。
王軍的辛勤付出,不僅換來了恰卜恰供銷合作社的日益壯大,也換來了農牧民的真心。跟他打過交道的人總是會說:“王軍是講信義的人,跟他做生意,我們放心。”
王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恰卜恰供銷合作社主任。他15歲起便進入供銷合作社工作,自此他便與供銷合作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1997年,他接任恰卜恰供銷合作社主任。年輕的他懷著對供銷合作社的熱愛、尊敬之情,毅然拒絕所有好機會、忽略所有質疑扛起了恢復重建供銷合作社的重擔。他是一個踏實勤懇為供銷合作社奉獻熱情的人,他是一個把員工當兄弟姐妹們、把農牧民當親人的人。在供銷合作社的30年中,他不斷地為“三農”服務,實實在在對待每一位農牧民群眾,用無私奉獻為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添磚加瓦,使他成為海南藏族自治州供銷合作社系統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