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七連的溫室大棚基地,長約一公里,寬500-600米,白墻藍頂,長方形的69個溫棚整齊排列在公路邊上格外顯眼。
在王興甫的兩個溫室大棚里,早熟西紅柿黃色粉嫩的小花把溫棚裝飾的如同一個大花園。在西紅柿的花蕾上一只只比一般蜜蜂大的黑蜂正在采蜜。墻上掛著一只小蜂箱。王興甫:“這是我學的新技術,這種蜂不是蜜蜂,學名叫熊蜂,產自巴西,是專門給蔬菜授粉的蜂,一箱蜂350元買的,有60-70只蜂,可以用二個月,以后不用雇人授粉了。可別小看小熊蜂,它可以促西紅柿結果多,產量高。”
王興甫從2013年開始承包大棚。他說:“當時苦于不懂技術,大棚的溫度、濕度掌握不好,種出來的蔬菜跟不上節氣,蔬菜的產量和質量不理想,賣不出好價錢。去年,連里從外地請來了一名叫吳修成的種菜‘高人’,把我承包的蔬菜大棚當成‘試驗田’,我在實踐中跟師傅學大棚蔬菜技術,慢慢積累經驗,逐漸認識到日光溫室大棚有很多專業科技知識。比如吳修成承包了連隊6個大棚種植秋延菜,他在黑南瓜上嫁接黃瓜、茄子,用熊蜂授粉,不但產量高,病蟲害少,售價也高。同樣一個棚,老吳的黃瓜要比普通黃瓜多賣5角錢。種出的黃瓜都是直直的,一個棚產了15噸,一茬黃瓜能掙5萬元。我拜吳修成為師,一點一點地跟他學,用科學技術種大棚菜。”說到這里,王興甫語猶尤未盡臉上放著紅光。
此后,王興甫的蔬菜種植技術不斷提高,蔬菜的產量提高了,家庭的收入也增加了。隨著21團溫室大棚規模的不斷擴大,2014年王興甫承包了8個大棚,6個育大田苗,二個種植反季節蔬菜,每個大棚每年近萬元的純收益,讓王興甫一家實實在在嘗到了科學種植帶來的甜頭。
王興甫往年承包連隊100多畝大田土地,由于大田辣椒的效益時好時差,他從2013年開始承包2個棚,2014增加到8個溫室大棚。由于他不斷學習科學種植大棚蔬菜,去年大棚收入達到近20萬元,成了連里的致富能手,為此,師里在七連召開了大棚蔬菜種植經驗管理現場會,七連的大棚基地成為全師設施農業的教學示范基地。王興甫說,他今年退出了大田承包,溫室大棚承包增加到10個,屬于全團第一個專職經營溫室大棚的承包戶。王興甫被團里評為“五好職工”,成為了團場種植大棚蔬菜的領軍人物。
師、團、連全力支持團場職工種大棚,今年開春,為了帶動更多想種溫室大棚菜而苦于缺資金沒技術職工,師、團、連制定優惠的政策,扶持和幫助職工發展溫室大棚蔬菜已形成規模,力爭在不長的時期里產出高效益,為職工增收。
王興甫指著大棚頂說:“今年,師團農業部門除了在大棚貸款給予我們幫助外,還把過去易損壞的棉簾子為我們引進換成了一種防雪、防雨、保溫的新型復合保溫簾。這種簾被可用10年,而個人只付三分之一的錢,剩下的款由師、團承擔。二師在21團有3個大棚試點無土栽培種植,其中我種了2個棚。無土栽培技術是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種菜不用土而用基質,幾十年都不用翻地,不用打農藥,不用上肥,而銷售出去的菜價格卻是普通菜的幾倍,對我而言這又是一門新技術,我現在正跟著團里的技術人員正一步步學呢。”
富起來的王興甫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在連隊起示范,向連隊其他職工傳授種植技術,在承包的3年里,王興甫不斷參加各種培訓,更新知識。王興甫這種“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舉動不僅使自己的日子越過越好,還讓連里的其他貧困職工得到了實惠,每年春天,王興甫都要拿出幾萬元錢不要利息借給困難職工用于購買生產資料。如今,擁有10個溫室大棚的王興甫,幫助并帶領17戶職工走上了依靠種植大棚蔬菜致富的道路。
21團有445個大棚都要實現無土栽培,要達到大棚蔬菜都是有機蔬菜這條路還很長。王興甫“大棚蔬菜致富夢”還在繼續。他在大棚蔬菜種植的廣闊天地里,用勤勞的雙手駕馭科學種植的戰車,追尋他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