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青信和蘇琴是從山西運城來到本市北辰區(qū)青光村設施農業(yè)基地,異地承包大棚的一對農民夫妻。他們曾經因為放棄家鄉(xiāng)的土地去異鄉(xiāng)打工而被家鄉(xiāng)人不理解,幾年后,他們卻憑借著培育果樹盆景的本事在天津走上了致富路,在本市花卉市場小有名氣。
春風送暖,陽光和煦,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時節(jié),在北辰區(qū)青光村設施農業(yè)基地,游客們總要被大棚里飄出的陣陣花香所吸引,進棚一看,居然都是鮮花盛放的果樹盆景,蘋果、石榴等近十種果樹,有的枝杈蜿蜒曲折像一條小臥龍,有的樹干筆直挺拔像把張開的小傘,而且都是袖珍植株。它們是富青信和蘇琴夫妻倆精心培育的。
“呀,您這花真好看,能開多少天?”
“這個花能開五天……”游客們把蘇琴團團圍住,她正端一小盆三十厘米高,已經開出十幾朵白花的蘋果盆景講得起勁:“主要是觀賞,在家里看。二十天施一次肥,開完花就是果,不讓它長多了,只讓它長五個六個果就行。”聽到這,很多人已經按耐不住,爭相選購一盆搬回家,蘇琴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他們的老家在山西運城,是苗木之鄉(xiāng),老兩口都是經驗豐富的果農,可他們不甘心一輩子種果樹,一年到頭忙活下來每畝地收入也不過幾千塊錢。他們堅持每天讀書、看報,開闊視野,尋找增收新途徑。終于,機會來了。蘇琴說:“當時我們在老家包了十畝果園,大樹能結蘋果,盆里也能結蘋果吧,能不能把果樹栽到盆里面,就那樣想的。當時我們二十八九歲,不會弄,有一次猛然間看報紙《中國花卉報》登的張尊中老師專門搞果樹盆景,早就研究出來了,咱們都晚了一步了。”
蘇琴所說的張尊中,是著名的盆景藝術家,能把果樹縮龍成寸,開創(chuàng)了果樹盆景快速成型,當年開花座果的新技藝。當時,正趕上張尊中通過報紙招收學員,富青信和蘇琴不約而同地提出,一定要把這門技藝學到手。商量之后他們決定,蘇琴留下來照看果園,富青信到江蘇徐州去拜師,一學就是三年:“每年到那學三個月,嫁接季節(jié)到那住一個月,到中途管理的時候住一個月,冬天看人家怎么冬藏再去一個月,學了三年。”
學成歸來后,他們迫不及待地在自家果園搞起了試驗。可親戚朋友們看不慣了:放著畝產幾千斤的陸地果樹不種,偏去做那些沒產量的盆栽果樹?有人在背后議論紛紛:“在我們老家當時別人都說我們傻子,農民以土地為家,你干嘛搞那些歪七八糟的,都說我們不誤正業(yè),地里果樹都不愛看了,哪還看你的盆里的。他們看不慣但是咱們搞咱們的。”
只有夫妻倆看出了盆栽果樹的前景,任憑你怎么議論,我們一定要成功,做給你們看!令人驚喜的是,他們第一批培育的三百盆蘋果盆景不僅成功了,而且轉年就賣出了高價。蘇琴說:“在老家五一開了一個花卉展覽會,到那人家老板一看,一盆多少錢?我說二百。我那次拉去了十四五盆,他都買走了。”
頭炮打響了,夫妻倆欣喜若狂。這以后,夫妻倆搖身一變,成為盆景農藝師。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困難擺在了他們眼前:“我們山西運城萬榮縣,我們那里水少。果樹有的靠下雨,有的就用水桶拿車拉,一個樹下面放兩桶水。”
培育盆景需要大量水源,再加上當地市場有限,銷售不溫不火,夫妻倆就產生了到外地發(fā)展的想法。當時,在天津上大學的兒子剛剛畢業(yè),留到曹莊花卉市場做起了園藝師,在兒子的建議下,二零零八年,他們來到了北辰區(qū)租大棚,培育果樹盆景,開拓天津市場。初到北辰,本地農民出于好心,給了他們一個忠告,蘇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有一個種菜的跟我是鄰居,他就跟我說,大妹子你到天津來三年之內你賺不了錢。他說氣候條件跟你那里不同,不知道刮風下雨什么時候,這個防不了,再一個人不熟不賺錢。我說三年賺不了錢我就買車票回老家啦,哈哈。”
夫妻倆只把這當成了玩笑話,滿懷憧憬辛苦勞作,實指望當年就能發(fā)家致富奔小康,可沒想到,還真讓這老大爺說中了,到二零零九年冬天,新一批盆景即將上市的時候了,卻落了個全軍覆沒:“下大雪人家都掃雪我們不懂,我們在棚里干活嫁接,明天再掃雪吧,緊接著就刮風,第二天早上我的棚塌了一塊,我說塌了一塊不要緊吧,我上上不去,雪也弄不完,再隔了一夜全塌了。老家就沒有那么大的雪,我們從老家?guī)淼拿鐑鏊赖摹核赖模懒恕?rdquo;
因為對天津氣候不熟悉,夫妻倆交上了一筆昂貴的學費。棚塌了,樹苗沒了,怎么辦?富青信輕輕地說了一句,還是回老家吧。可蘇琴想都沒想,就堅定說出了“不”字:“我說既然出來就不回去。”
夫妻倆修好大棚,振奮精神,重頭再來。他們剛來天津,不敢貿然從本地選購苗木,就回了一趟山西老家精心挑選了一批優(yōu)質樹苗,回到天津繼續(xù)埋頭嫁接培育。這一次,他們再不敢怠慢,遇到大風天,他們總會提前加固好大棚膜,遇到雪天,他們會第一時間清掃棚上積雪,比誰都勤快。由于沒有經濟來源,夫妻倆的生活費都靠兒子接濟,他們心里憋了一口氣,一定要成功!功夫不負有心人,二零一一年,新一批果樹盆景開始上市,馬上給天津花卉市場注入了一股新活力,到二零一三年,老兩口培育的果樹盆景在市場已經是供不應求,還有很多商戶直接把車開到大棚門口,整批預定。老兩口也是分工明確,白天富青信去市場銷售,蘇琴留下照看大棚,晚上就在棚里一起嫁接、定型,樂此不疲地奔走在致富路上。富青信說:“這是正兒八經教了三年學費,現在的效益是一年比一年好,平均下來七八萬吧。今年特火,因為咱們這思路跟市場接軌了,我們在市場鄰居都不賣貨的情況下我們還一直賣,今年效益估計最起碼能到十五萬。”
聽眾朋友,您也許已經注意到了,蘇琴無論提到高興事還是傷心事,總愛哈哈大笑,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樂觀、豁達的堅持,才讓這對曾經受到身邊人質疑的夫妻,在歷經風雨之后,終見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