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清晨,平昌縣青鳳鎮龍井村村民何明玉扛著鋤頭,到藥材種植基地打零工。
“不要小瞧這份工作,一個月也有1000多元收入。”何明玉高興地說。去年,何明玉以每畝每年400元流轉部分土地給公司種植藥材,自家還種植1畝多丹參,偶爾到公司園區打點小工,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龍井村像何明玉這樣“多重身份”的農戶就有267戶。
2013年來,平昌縣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協會)+農戶”經營模式,規模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引進或培育規模藥企13家,中藥材種植面積7.32萬畝,產值約1.47億元。
示范帶動規模發展藥材產業
平昌縣招商引進巴平藥業公司,在青鳳鎮龍井、紅寶村規劃建設5000畝藥材種植基地。其中公司流轉土地種植芍藥、丹參和紅參3500畝,帶動農戶自種丹參、紅參、當歸1500畝。目前,已完成2000畝芍藥種植、1000畝丹參種植。
平昌縣通過整合扶貧、農業、林業等項目資金,打包捆綁用于藥材產業發展。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對良種選育、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等環節重點扶持。在獎勵政策扶持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中藥材示范基地,由巴平蘭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龍頭帶動,以芍藥、丹參種植為主;由秦巴本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動,以趕黃草、柴胡等中藥材為主;由潤豐藥業帶動,以發展丹參、當歸為主;由藍天藥業帶動,以發展防風為主。同時,招引回鄉創業人士大規模種植金銀花、銀杏等藥材。
公司運作業主農戶效益雙贏
“去年種的黨參、當歸效益不錯,凈賺300多萬。”4月10日,平昌縣巴平蘭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國朝介紹。去年該公司在蘭草鎮五枝村、中仁村種植黨參、當歸等中藥材2300畝,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種植藥材的農戶人均純收入較去年提高1800元。
在中藥材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平昌縣堅持“政府引導、公司主體、部門幫扶、農民參與”原則,解決好園區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引進企業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協會)+農戶”經營模式,實施“統一育苗、統一供苗、統一栽植、統一肥料、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收割、統一收購”的“七統一”技術,解決農民對產品銷售的后顧之憂。縣食藥局牽頭,整合農業、林業、科技等部門力量,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和實用技術推廣,邀請省農科院、省林科院、四川大學專家對中藥材栽培進行技術指導。引導農民規模化種植,開展中藥材栽培管理、繁殖、產地環境監督和管理、GAP管理規范、采收加工與質量管理培訓。去年,舉辦藥材種植培訓班11期,培訓藥農1540人。
除了嚴把藥材質量、拓寬藥材訂單銷售市場外,平昌縣還在中藥材粗加工、深加工等方面做文章。目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中藥材粗、深加工基地8個,藥材種植形成了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