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水果”越貴越暢銷
“一般都會選擇進口的,總覺得質量會更好些。”26日,消費者張女士在本市一家大型超市的水果貨架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價格確實比較貴,但只要質量有保障,還是會買。”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比如香蕉、橙子、奇異果、蘋果、檸檬、火龍果等等,進口品種的價格與國產品種相比,少則貴出一兩倍,多則貴出三四倍甚至更多。“盡管價格高,但銷量還不錯。”超市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僅以香蕉為例,進口的香蕉每天都要賣出十幾箱,另外進口奇異果的銷量也比國產獼猴桃高出好幾倍。”買進口水果不怕貴,似乎成為很多消費者的一種消費習慣。
“打眼”遭遇不少見
“有時也會買到質量很差的進口水果。”常在農貿市場買進口水果的李先生向記者吐槽說,“比如我常買的美國紅提,有時就會買到口感苦澀,味道很差的。這樣的水果確實令人生疑。”另一位有著類似遭遇的消費者王先生反映,前些天在網上買了一箱“新西蘭奇異果”,打開后發現外觀和超市里的差別很大,吃起來也很酸很硬。多年從事進口水果經營的業內人士呂先生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現在市場上確實存在用劣質國產水果貼上仿造的標簽后冒充進口水果賣高價的現象,像美國蛇果、紅提、奇士橙、檸檬以及新西蘭奇異果等等,都可能是仿冒的“重災區”。記者在網上搜索“進口水果標簽”時,很容易就找到了大量的賣家,一大張50枚“美國蛇果”的不干膠標簽,售價僅為0.2元。
買水果需要更多理性
買水果,貴的不一定就是“對的”。“買進口水果還得再精明一點。”呂先生告訴記者,“其實每種水果都有各自的采摘上市期,一些非應季的進口水果,就很可能質量較差或者干脆是仿冒的。”據介紹,以美國紅提為例,收獲季節一般在每年的八九月份到次年年初,而其他月份銷售的紅提,可能經過了長時間的儲存品質有所下降。再如美國的紅蛇果,成熟期也是在九月前后,算上儲存和運輸時間,年底前后上市的質量就很好,夏季銷售的就會差一些。另外,據本市一家大型超市的負責人介紹,進口水果的高價格中,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稅費、冷鏈運輸以及包裝等方面的成本,如果僅為“進口”二字多花錢,并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