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溪口鎮大垅村雷福良的養殖場,記者看到,300多平方米的羊棚已經搭建好,2個處理池內堆滿了筍下腳料,用塑料膜嚴嚴實實地覆蓋著,正在進行發酵處理。
“筍殼是筍廠里拉來的,他們剛好沒地方處理。”雷福良告訴記者,鎮里前段時間組織農戶去富陽等地取經,據說筍下腳料可以做羊飼料。不過現在還在試驗階段,他心里也沒有底。“先試試吧,我這兩天正和湖州的養殖戶商談,準備先買50頭羊,以后如果好的話再慢慢擴大規模。”
溪口集鎮是龍南山區筍類交易集散地,據了解,每年三四月份是春筍交易旺季,平均日交易量可達40萬公斤,清明節前后一段時間日均交易可達百萬公斤以上。在經銷商加工過程中,會產生約20%的筍根、筍殼等下腳料。一直以來,這些下腳料都是隨意堆積在道路兩旁和河道里,腐爛后散發熏天臭氣,成為靈山江等河體的重要污染源。
如何做好筍下腳料的處理,健全長效保潔機制,確保“摘帽”河道不反彈?溪口鎮下了一番苦功夫。“一方面是宣傳引導自行還山,另一方面強化巡查監管,安排鎮城管人員在重要地段進行蹲守。”溪口鎮集鎮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各村開展賀田模式復制,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引導廣大林農和農村收購商將筍處理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自行還山。2月底,集鎮辦上門給24家筍類經銷商和鮮筍合作社發放通知書,要求他們將加工產生的下腳料還山做有機肥。同時暢通舉報電話,密切關注商家有無“添污”行為。“3月20日晚上,我們巡查隊員在黃泥圩大橋上發現了正往江內傾倒筍殼的收購商,在對其行為進行制止后,還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溪口鎮城管中隊葉爽樂說。
今年以來,溪口鎮政府還主動對接縣農口部門,多次組織相關科室及農戶到外地取經,探索筍下腳料貯藏加工羊飼料做法。目前,已有2戶農戶應用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