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寧海縣大佳何鎮海帶養殖戶鄭紹義迎來了每年中最繁忙的季節。
清晨,他指揮雇工分坐3條平底機動船,到二三公里外的養殖場,把一長串一長串暗綠色的海帶從海中拉到船上,兩三個小時后,每船約5000公斤的新鮮海帶就能上岸。如果趕上晴好天氣,經過兩天的晾曬,這批海帶就可以進入市場,成為市民餐桌上的美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寧海灣海帶養殖戶曾遍布各個角落,高峰時,海帶養殖面積有1萬多畝。但海帶養殖是個辛苦活。海帶喜歡在陰冷干凈的水體中生長,從上一年的農歷十一月份嵌苗,直到下一年三四月份開始進入收割季,為了有個好收成,養殖戶只能常年“漂”在海上作業,有些人更是長年駐守在養殖場周邊的海島上。這些年來,人工成本快速上漲,現在每天300元的工資還很難請到熟練工。如果收割時節再遇到連續陰雨或風向異常,海帶品質下降,收割工期延長,就會大大影響這一年的養殖效益。
2000年左右開始,周邊養殖戶紛紛轉行,60歲的鄭紹義成為寧海灣唯一一個海帶養殖戶。現在,他的養殖面積有880畝,每年生產干海帶5萬多公斤。“收購價還可以,有多少就能賣多少,就是吃這碗飯太累。”
海帶是一種營養豐富、綠色健康的海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據寧海縣水產漁業局提供的資料表明,寧海灣一帶風浪小、流水暢、水色清,非常適合海帶養殖。海帶在生長過程中,能從海水中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等營養鹽用于自身藻體組成,對緩解海水富營養化、凈化海洋底質和海水水質具有明顯的效果。“海帶森林”還可為魚、蝦、蟹、參、貝類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2013年底起,寧波大學等科研院所已在這片海域建設寧波市象山港海洋牧場試驗示范區人工藻場養殖項目,以期通過藻類養殖推動對周邊海水環境和“五水共治”方面產生良性的互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