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菌運來了,老溫快來取貨。”“來噠,平菇、香菇都要20斤。”清晨7時左右,在縣城南后街農貿市場,袁開猛從小貨車上麻利地卸下幾袋香菇和平菇,放到蔬菜攤販溫志偉的地磅秤上,稱好重量收取菜錢后,袁開猛又開始給下一家客戶送貨。不到1個小時,袁開猛把10來家熟悉的飯店、蔬菜攤跑了個遍,200多斤香菇、平菇銷售一空。
“夏天是淡季,食用菌每天只能銷售200斤,如果是在秋冬季節,每天能賣1000多斤。”談起食用菌,袁開猛打開了話匣子,他在家鄉種植食用菌已有28個年頭……
“一見鐘情”食用菌 十年求取“種植經”
1987年,龍田鄉衛星村村民袁開猛偶然間看到一本關于食用菌人工栽培技術的書籍,那時候人工栽培食用菌在城口可是新鮮事物,袁開猛對這個產生了濃厚興趣。袁開猛笑著說:“我從19歲開始與食用菌‘打交道’,沒想到半輩子都是靠‘種菌’吃飯。”
剛開始嘗試人工栽培食用菌時,相關的設備和技術都不完善,袁開猛靠著自己的一股“闖勁”,摸著石頭過河。參照著書上的方法,他動手制作種菌需要的簡易設備,用塑料桶制作蒸汽發生器,砌土灶燒火滅菌……缺乏專業的設備就靠“土辦法”來解決,缺技術就外出學習。
上世紀90年代,袁開猛先后到浙江省、河北省等地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也曾在外省的食用菌種植場打工,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別人的經營管理方法。到1996年,袁開猛已經熟練掌握了人工栽培食用菌技術,靠著自己的設備和技術能夠進行食用菌制種。經過近十年的摸索,袁開猛終于“摸著石頭過了河上了岸”,發展的食用菌種植產業也走上了正軌。
一朵朵食用菌 撐起一柄柄“致富傘”
近年來,縣鄉兩級通過獎勵、補助等方式扶持農戶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在政府引導、政策扶持下,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大棚蔬菜、食用菌種植等特色效益農業。
現在,袁開猛通過流轉的方式租了12畝土地發展食用菌產業,食用菌種植大棚占地6畝多。以前栽培食用菌的簡易設備也換成了空氣凈化器、負離子風機等專用設備。
“我們現在每年生產平菇、香菇、木耳、金針菇等食用菌鮮貨的產量達30萬斤,一年純收入近15萬元。”袁開猛說,菌袋的產菌期一般是3個月左右,每季度他都要花20多天進行食用菌制種,制種期間會雇周邊農戶來勞作,也方便了周邊農戶就近務工。
在袁開猛的帶動下,同村的許多村民也開始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龍田鄉村民舒仕軍說:“我去年就在袁開猛那里買了100斤菌種,與種傳統農作物相比,種植食用菌的經濟效益好,投入的勞動力相對較少,是個致富的好門路。”
“不止衛星村的村民發展食用菌產業,嵐天鄉嵐溪村一位村民今年就從我這里購買了近600斤菌種。”袁開猛說,如果我縣的食用菌達到一定產量,就可以進行深加工,把鮮菌風干成干菌,拓寬銷售渠道,延伸產業鏈,增加農民的收入。
今年,龍田鄉乃至其他鄉鎮近200人都從袁開猛這里購買菌種,學習種植技術。大棚里菌袋上長出的一朵朵食用菌,為農民撐起一柄柄“致富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