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粉”的追捧下,售賣多肉植物的商鋪猛增,一些售價幾千元的高端多肉成了部分人的投資新寵。由多肉產生的“萌”經濟,讓溫州的花卉市場再掀波瀾。
5月16日,被稱為浙江最大的多肉植物展銷會在杭州舉行,吸引溫州眾多“肉粉”前往。市民李小姐也攜小伙伴,為自己即將開張的多肉主題奶茶鋪物色新元素。
26日下午,市區將軍橋花鳥市場好心情園藝攤位前人來人往,店主徐紅梅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多肉迷。自去年多肉植物越來越多的走進市民的視線以來,她的多肉生意就迎來了黃金時代。
“四五年前我就開始賣多肉,但那時每個售價不超過五元,高了幾乎沒人買,直到去年多肉突然就紅了。”徐紅梅一邊忙著招呼客人,一邊跟記者聊開了。
她說,現在除了零售的散客外,還有許多來自樂清、蒼南等縣(市、區)的花藝商家前來批發進貨,銷量比過去起碼增長了50%—60%,“一些進口品種一旦在微信上發出,便會立馬被預訂光。”生意的紅火讓其原本規模尚小的花藝店鋪迅速擴大,并從市場的角落位置搬至顯眼地段,從原先的十幾種多肉品類增至幾百種。如今,她已在郭溪有了自己的多肉養殖大棚。
她的變化,正是整個將軍橋花鳥市場的一個縮影。記者走訪發現,花鳥市場上售賣多肉植物的商鋪已從最初的三四家增至近20家。
綠也藝術盆栽多肉館是今年花鳥市場新增的多肉商鋪之一,精致俏麗的裝修讓人眼前一亮。負責人葉女士告訴記者,早在2012年就對多肉有所接觸,但那時多肉在市場上的占有份額微乎其微。隨著多肉的火速走紅,去年底,綠也在永強的多肉基地投入落實完畢。
據了解,自多肉走紅以來,專業種植多肉的大棚基地也在溫州各縣(市、區)不斷冒出。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樂清、靈昆、麗岙等地多肉基地,僅被大家所熟知并初具規模的就有十來個。
在多肉的種植人群中,一部分人出于欣賞需求,一部分人則出于增值考慮。前幾年,市場的熱門投資花卉還是精品蘭花,但隨著蘭花身價的暴跌,現在一些售價幾千元的高端多肉成了部分人的投資新寵。
徐紅梅介紹,她的客戶中就有不少出于增值考慮的買家。她曾幫著代賣過客人自己培育后的多肉。“200元買的一盆多肉,經過客人培育后,賣出去的價格增長一兩倍很正常。”她說,曾有客人花六七十元買的多肉,養了兩年又拿回來放店里賣,賣出去時就是400多元。一些稀少的進口多肉品種的市場售價更是不下千元。
作為一名“肉粉”,市民曉曉告訴記者,多肉群里有部分人跟自己一樣,想把興趣轉化成產出,“所以我會買一些好的品種請專人養,等養好了再在市場上出售。”
不過她坦言,多肉植物的生長周期通常需要幾年,市場上流行的多肉品種像風一樣,刮一陣就過去了,不少高端貨的保值時間也就兩年。趕著種植的植物還沒來得及出棚,可能就已成為便宜的大眾貨,想要增值回報還是比較困難的。
“曾經一段時間流行熊童子,價格從30多元一直炒到百余元,之后又流行石生花,熊童子的價格就跌了。”曉曉說。
多肉所帶動的市場不止花卉本身,軟陶、瓷器及擺件等衍生商品也隨之而來。
在溫州,跟李小姐一樣瞅準多肉商機的商家不少,以肉植為賣點的咖啡館、餐廳等相繼涌現,如市區惠民路noting咖啡館的嵌地多肉帶就是其標志性的景觀,一度在網友間熱傳。
葉女士透露,如今多肉觀賞的工程改造也邀約不斷。梧田一家即將開業的餐廳,就要求進行多肉的裝飾改造,用多肉制作畫框,及用舊式中式家具搭配多肉做裝飾,“這是接下來要著重拓展的業務。”葉女士說。
多肉的強勢來襲,究竟是花卉力量的異軍突起,還是曇花一現?
對此,“原野花藝”市場統籌總監余錫厚表示,雖然多肉植物在花卉市場上的占比數據并沒有準確的統計,但不難發現是朝著普及、推廣的方向發展。原野花藝去年還推出了仿真多肉的概念,“相對一些短暫的潮流,多肉的流行更是一種休閑生活的新元素,清新、可愛。不管是家里還是辦公室、酒店,它的百搭性決定了其廣泛的消費群體,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是不錯的。”
“多肉在上海風靡了六七年,市場漸趨健康常態,價格并未跌入冰點。”一業內人士認為,多肉市場迎合了消費群體,可塑性也強,時間久了就會沉淀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