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程】
科技扶貧二十年成效顯著
文山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的栽培生長。并且該地區無工業污染,勞動力也比較富余,具有發展綠色農業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及人力資源優勢。記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上海市農科院便與文山州農科院建立了科技幫扶的合作關系,王義發研究員在1996年前往文山時提出了糯玉米的種植設想,“我當時到了文山后發現,在當地的冬季,大多數土地都處于拋荒的狀態,那多可惜啊!所以我就考慮是不是可以嘗試種一季糯玉米以增加當地農戶的收入。”在之后的兩三年內,王義發與其玉米課題組成功摸索出了適應云南當地的糯玉米種植技術,實踐證明了文山地區具有發展糯玉米產業的優勢。
2000年12月,在上海、文山兩地政府的支持下,文山州農科院與上海市農科院于簽訂了《滬滇合作共同進行農作物新品種改良及新技術研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在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尤其是在玉米新品種育種攻關等方面進行了深化合作,以研發特色糯玉米為科技合作切入點,以發展紫黑糯玉米產業為預期目標,加速引進上海農科院成果和資源,幫助云南文山地區農民提高收入,促進玉米生產升級換代。
據了解,自雙方開展合作以來,先后引種篩選的國家級審定品種優質鮮食糯玉米新品種“滬玉糯一號”和“滬玉糯二號”在文山州得到了大面積的生產應用。其中“滬玉糯一號”優質、早熟、高產、抗病,于2003年1月通過文山州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文引糯玉一號”,“優質早熟鮮食糯玉米新品種‘文引糯玉一號’(滬玉糯一號)引種選育”項目于同年獲得文山州科技進步二等獎。該品種除在文山種植外,還輻射到省內的臨滄、思茅、紅河、保山以及省外的廣西百色地區進行示范推廣,如今已成為云南省鮮食玉米市場上最受歡迎的鮮食糯玉米品種之一。
2010年至2014年期間,文山州又從上海市農科院引進了優質糯玉米新品種“滬玉糯3號”、特色玉米新品種“滬紫黑糯1號”、“彩糯”、“滬五彩花糯”、“滬五彩花甜糯”,甜玉米新品種“申甜一號”、“申甜二號”等一批新品種到全州七縣一市開展試驗和示范。尤其是2008年通過上海市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特色優質紫黑糯玉米新品種“滬紫黑糯1號”,屬黑色生態食品,具備世界領先水平。
從1996年開展科技扶貧合作至今的近20年間,王義發幾乎每年都要前往文山州實地考察當地作物的種植情況,并對當地的農業技術骨干授課培訓,同時文山州農科院也先后派出15人到上海市農科院進行了考察學習,其中2名科技骨干到上海市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技術培訓,目前文山州已基本解決玉米的種植技術問題。
據統計,2002至2012年,“文引糯玉一號”(滬玉糯一號)、“滬玉糯二號”、“滬紫黑糯1號”三個優質鮮食糯玉米新品種在文山累計推廣示范面積5.57萬畝,獲加權平均單產733.3公斤,按平均市場價2.7元/公斤計算,畝產值1979.9元,實現總產值達1.1億元。2013至2015年,文山州丘北縣種植滬紫黑糯1號,畝產值可達2256元,推廣種植5120畝,鮮果銷售收入達1155萬元。此外,博宇公司收購鮮紫黑糯玉米2700噸,加工成高溫蒸熟殺菌真空包裝即食產品1550噸,銷售收入1085萬元,累計新增總產值達2240萬元,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非常顯著,有力地帶動了文山地區群眾的增產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