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蔬果飄香的季節,四川省彭州紅巖鎮舉行西瓜品鑒會。西瓜品鑒、西瓜試吃、瓜王評選等活動,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當天,省農科院專家還與紅巖鎮政府、當地瓜農齊聚一堂,共商西瓜產銷出路。
主動出擊 辦節品瓜
大大小小的西瓜擺放在紅巖鎮露天的展臺上,展位還貼出了西瓜產地和農戶信息。記者了解到,紅巖鎮西瓜品種主要以“8424”和“口口脆”為主。
紅巖鎮鎮長廖曉輝說,紅巖鎮西瓜種植歷史悠久,今年全鎮三家西瓜專合社以西瓜上市季節為契機,主辦首屆西瓜品鑒會,宣傳推動紅巖鎮西瓜,交流技術,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實現“一三產業互動發展”,讓西瓜成為紅巖的一張“綠色名片”。
記者看到了一款被當地農戶稱為“黃金瓜”的西瓜,紅巖鎮窩店村村民楊澤華介紹,這種瓜口感甜而脆、皮薄、水份足。“我家種了100多株,能產1000斤左右,已經賣了200斤左右,目前批發價能賣到2.5元/斤,零售價能賣到5元/斤—6元/斤,種植技術與普通的西瓜差不多,種苗價格是一般瓜苗的兩倍。”楊澤華說。
“目前整個紅巖鎮的西瓜品種改良已基本實現,成為老百姓的致富增收利器,但這還不夠,今年舉辦的首屆西瓜節,內容包括技術交流、品鑒、展示產品等,農戶與專家可以面對面,交流經驗,分享成果。”當地弘升果蔬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鄧湘全說:“以后通過西瓜品鑒會宣傳這里的西瓜將是常態。”
提檔升級 技術先行
“這里種植西瓜歷史長、面積比較大、品質好,如果能實現提檔升級、節本增效,西瓜種植應該有很好的前景。通過舉辦西瓜節等活動,這里的農戶對品牌的保護意識也非常高,是個可喜的現象。”省農科院園藝所蔬菜辦公室主任黃超說。 紅巖鎮一共有3個村主要種植西瓜,在2004年前后,這三個村分別先后成立了西瓜產銷專業合作社,但專合社剛開始運營時,效果不是太理想,因為大伙兒都不知道專合社該咋個運作,專合社負責人也從未外出參觀考察,缺乏專合社發展理念等方面的經驗。
西瓜種植面積小、分布零散、品質不規范、技術不好、銷售滯后等是三個村面臨的共同難題;但因為之前西瓜價格高,一斤能批發2.1元-2.2元,農戶從來不為銷路發愁。
然而,到了2010年,隨著紅巖鎮西瓜種植面積的擴大,加上受到外地市場沖擊,老百姓開始出現賣瓜難的情況,西瓜價格也跌到了1.1元/斤-1.2元/斤。以弘升果蔬專合社所在的塔橋村為例,2004年西瓜種植為600多畝,2015年就達到了2122畝。
西瓜滯銷后,弘升專合社通過召開股東大會,專門派人出去找銷路、聯系買主,但因種植面積大、產品沒更新等,西瓜價格持續低迷。
2014年,三家西瓜種植專合社與省農科院合作,由省農科院提供種苗,專合社統一向農戶供苗、化肥等生產資料;同時,省農科院專家到田間進行西瓜新品種推廣、栽培技術指導,通過示范種植新品種,不僅提高了西瓜產量,而且瓜型好,皮薄、含糖量高。
目前,僅弘升專合社一家,其成員就發展到了182個,幾乎所有瓜農都用上了省農科院提供的種苗,農藥、化肥、種苗,都由合作社統一采購、統一配送。
抱團發展 打響品牌
2014年,為解決專合社“技術各顧各,銷售也是各顧各”的怪圈,在鄧湘全等人的提議下,紅巖鎮的三家西瓜專合社實現了聯合。
“我前段時間去北京農業大學學習,最大的感受是老百姓要聯合、抱團才能長足發展。通過三家專合社聯合,西瓜種植技術、價格可以統一,在銷售上更有話語權。另外,專合社抱團,更能打響‘紅巖子’品牌。”鄧湘全說,弘升果蔬專合社牽頭出資數萬元,紅巖鎮成功將“紅巖子”注冊為當地西瓜的商標。
“專合社聯合,解決了傳統‘一家一戶’零星發展農業生產的小農經濟,現在紅巖西瓜的規模有了、品質提升了,下一步應該是地方政府牽頭,打造地方品牌。”黃超說。
今年6月初,紅巖鎮政府搭臺,舉辦“紅巖鎮農超對接會”,三家西瓜專合社聯合參加,同一些便民超市簽下了“最低保護價收購”協議,銷售有后路了,農戶吃下了“定心丸”。
鄧湘全介紹,下一步,他們準備搭建一個三家專合社聯合的網站,另外還要將西瓜包裝改用禮品盒,里邊襯上泡沫,便于長距離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