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譙城區牛集鎮李中華、孫芳夫婦下崗后學習養殖技術,創辦蛋雞養殖場,用辛勤的勞動換來年收入上百萬元。富裕起來的他們主動向鄉鄰傳授技術,幫助大家一同走上致富的道路。
近日,筆者來到譙城區牛集鎮蔣樓村“錦鳴養殖場”,遠遠就聽到悅耳、歡快的“咯咯嗒”的雞叫聲,養殖場院內,飼養工人正用著簡單的早飯。養雞場主人李中華和他的愛人孫芳熱情地招呼筆者一同走進養雞棚,雖是炎熱的夏季,這里卻清涼如秋,爽身舒心;再看滿架滿架的雞們,安然自得、井然有序地臥在“產房”,它們正在開展“大生產運動”呢,在每棚下邊的槽內排滿了剛剛生產出的“新產品”。
“為保證蛋雞健康生長,正常下蛋,除科學飼養外,棚內的溫度也很重要。”李中華邊撿拾著雞蛋,邊興沖沖地告訴筆者,在產蛋期,雞棚溫度要控制在13—23℃之間,在這個溫度之間產蛋率才高,所以他在墻體周圍安裝了特殊的空調設施,讓棚內冬暖夏涼。
42歲的李中華2000年部隊轉業后,在淮北煤礦工作,一干就是十年。2010年由于煤礦行業不景氣,無奈下崗;其愛人孫芳原在供銷社上班,也在他下崗之前賦閑在家。
下崗后夫妻雙方都沒了工資收入,怎么辦?小兩口想了很多,若再找個單位并不難,但也不是長久之計呀,弄不好還會再下崗;出去打工吧,那只能顧得了一時的溫飽。無聊之際,小兩口只好在家看看電視、上上網,帶帶孩子。李中華在瀏覽網頁時,無意中看到蛋雞養殖的有關信息,這竟成為了他們發展養殖業的開端。后來,他撥通了公司的服務熱線電話,走進了培訓基地,開始了他的養殖生涯,李中華經過一年多的培訓、參觀、考察后,基本掌握了“節糧蛋雞”的養殖技術。
2012年春,學成歸來,他便和愛人在家鄉租用了20畝的荒廢林地,購買了10000多只雞苗,建起了“錦鳴養殖場”,正式走上了養殖路。第二年,發展到40000只蛋雞。由于掌握了技術,及時做好接種和防病工作,小雞成活率達98%以上,成年雞產蛋率居高不下,近兩年年收入均超百萬元。即使在受禽流感影響的年份,由于李中華夫婦加強了預防措施,養雞的積極性沒有減,保證讓消費者吃上“放心蛋”,年飼養量仍保持在30000羽以上,生產無公害化雞蛋供不應求。
李中華夫婦靠養殖富了起來,但他們卻沒忘記鄉親們。因他們響應計生政策,村里吸納孫芳為計生協會會員。孫芳說,要時時刻刻牢記自己是一位村計劃生育協會會員,幫助大家致富是每個會員的義務,鄰村孫小莊有兩戶育齡婦女,家中比較困難,李中華夫婦教她們養雞,沒有資本,先幫她們把苗雞帶回去,等賣了雞蛋再還;沒有技術,主動上門傳授經驗、指導飼養,使這兩家很快走上了致富路。
“我打算最近再進20000只雞苗,等到年關正趕上產蛋高峰期,也是銷售旺季;從現在的養殖情況來看,今年收入100萬是不成問題的。”李中華深有感觸地告訴筆者,一人富了不算福,大家富了才算福。他打算在現在養殖場的北邊的荒林地上擴建100畝的新場房,建成后,無償給周邊村民提供養殖場房、技術和雞苗,等大家見效益后,再收取成本費;還打算采取自籌資金50萬和政府支持相結合的辦法修通鄰村的2公里水泥路;還規劃建設集肉雞自選、鮮蛋自撿、觀光旅游、生態循環、瓜果飄香等種養于一體的現代化生態農業園。
據蔣樓民族新村書記蔣成彬介紹,在李中華夫婦等村民的帶動下,這個村養殖業發展蓬蓬勃勃,后勁十足,僅養雞戶就發展到20多戶,存欄近20萬只,年產鮮蛋5400萬枚,出欄蛋雞15多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