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靜海縣陳官屯鎮胡辛莊村第一次以合作社的方式統一管理種植小麥,從選種到銷售,不斷摸索經驗,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胡辛莊村在二零一三年成立了福聚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對一千三百畝土地進行統一管理,最初他們種植高產玉米獲得成功,機械化種植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潤。去年他們試驗種植了五百畝地的小麥,今年小麥收割完之后,在田間地頭直接銷售給客戶,取得不錯的效益。胡辛莊村黨支部書記劉勇剛說:“我們這五百畝多小麥,賣給了三家,通過競爭招標的形式,價格達成一致,一塊零五。我們配備了收割機,他們自己來拉小麥的車。”
劉勇剛說,他們曾到寧河縣考察過烘干設備,如果小麥銷路不好,就烘干后儲存起來。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在小麥即將成熟的時候,很多客戶主動找上門,讓他們體會到大面積種植的好處。“地頭上收割完了,直接銷售,價格可觀,刨去人工、肥料、籽種,一畝地可以達到七百塊錢左右,比自己管理利潤還是高一些。”
目前,胡辛莊村五百多戶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家家入社,合作社的效益和每個村民息息相關。村民范國強說:“流轉費固定,一畝地八百塊錢,增收多了就多給錢,提成。大伙都樂意,分紅去年分過一次,一畝地多提了二百塊錢。”
七十多歲的范國強自從家里的三畝多地入了合作社后,從種、收到銷售全都不用自己操心,收入還提高了。他說,原來到了這個季節,小麥收割完之后,村民們都會忙著晾曬、找銷路,很辛苦。“曬麥子很麻煩,累啊,折騰出來,晾完了,伺候著,黑了弄進來,要趕上陰天麥子都悶了。”
現在福聚合作社的十幾個人管理著村中一千多畝土地,今年他們準備將小麥的種植面積由五百畝擴大到一千三百畝。胡辛莊村黨支部書記劉勇剛說:“咱有充足的水源,高素質人員的管理,從施肥、技術管理上都有相應的提高。從品種上,我們還要進一步的研究,找抗旱能力強的,高產的。”
在合作社中,大型機械的應用,改變了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模式;隨著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也改變了以往農民靠天吃飯的局面,讓農民從土地上獲得的收入會越來越多。劉勇剛說:“成立合作社,種植兩季田好處是相當多的。按農村的發展,土地流轉,壯大集體經濟,這也是一個突破口。”
合作社的管理模式讓很多村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在拿著租金、分紅的同時,還有外出打工的一份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