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土豆進軍主食界 種業有啥機會?

       日期:2015-08-0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68    評論:0    

      7月29日,正值北京世界馬鈴薯大會召開之際,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國際研討會作為重頭戲同期舉行,小編在會上特意為大家帶來與種業相關的觀點,一起來看種業能拿土豆干點啥?2011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馬鈴薯基因組精細圖譜繪制完成,為實現馬鈴薯分子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

      中國已建立國家級馬鈴薯種質資源庫,保存近2000份種質資源,這為選育主食加工專用品種提供了豐富的遺傳資源。

      目前在調查國內主栽品種主糧化性狀的基礎上,建立了第一個主食化品種數據庫,篩選出若干主食化適宜品種,開展了加工性狀對比試驗。

      國內聲音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馬鈴薯生產持續穩定發展,2014年種植面積5570千公頃,鮮薯產量9500多萬噸,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的1/4左右,已成為馬鈴薯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但年人均消費量41.2公斤,遠低于歐美國家水平,且消費結構單一。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加之農業科技不斷進步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現實驅動,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科學引導馬鈴薯主食消費,使馬鈴薯逐漸成為居民一日三餐的選擇之一,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在發展思路上,推進“四個一批”,就是選育一批主食加工專用品種,建設一批優質原料生產基地,研發一批主食產品及加工工藝,扶持一批主食加工龍頭企業,實現品種專用化、種植區域化、生產機械化、經營產業化、產品主食化,形成馬鈴薯與谷物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

      馬鈴薯主食化開發戰略為馬鈴薯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利好,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首先就是品種缺乏。目前中國生產種植的馬鈴薯品種只有少數幾個品種適宜中國特色的主食化開發,油炸食品加工和全粉加工專用品種依然是國外引進品種一統天下,如“夏波蒂”和“大西洋”,但這兩個品種需要大肥大水,適應性弱,抗病性差,并且不同主食化產品對馬鈴薯品種的要求不同,制作饅頭、面條需要馬鈴薯全粉延展性高的品種,而制作米粉則不然,因此培育出更多不同生態類型的、適宜不同主食化產品加工的品種是關鍵。

      中國馬鈴薯主食開發應從消費端入手,生產是基礎,加工是關鍵。從產前、產中、產后不同環節來著力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一是創新品種選育途徑,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基因組學研究成果,加強高效育種技術研發,加快不同主食產品的專用品種選育,培育出更多適應不同生態類型的主食化品種。二是研究集成配套的高產高效栽培、種植模式和種植方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主食產品技術研發,實現主食產品產業化。

      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

      破解馬鈴薯產業跨越發展的瓶頸、適應居民住是營養結構改善需求,成為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兩大直接動因。長期以來,馬鈴薯在中國主要是鮮食菜用,馬鈴薯全粉粘著性弱、成形能力差,難以直接加工成饅頭、面條等產品形式,其主食產品的營養功效缺乏系統研究,必須要從品種選育、加工技術、營養功能評價等多方面開展科技創新,重點包括品種選育與配套生產技術研究、產品加工技術工藝與裝備研發、產品營養功能評價與消費引導、區域推進與示范推廣等四個方面。

      其中,馬鈴薯主食化品種選育與配套生產技術研究的研究重點是改變以往以高產為核心的育種目標,研究建立以營養為主要目標的品種性狀評價新體系;篩選適應主食加工需求的分區域適宜品種,采用常規育種、細胞學育種、分子育種相結合的方法培育專用品種,滿足馬鈴薯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加工需求;健全提升配套生產技術,為馬鈴薯主食產品提供充裕的主食原料。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

      近年來,中國國家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團隊以開發適合于中國居民飲食習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為目的,開展了馬鈴薯主食專用馬鈴薯品種篩選、配方與工藝、品質形成機理及營養素綜合評價等方面研究。目前,已從現有主栽馬鈴薯品種中初步篩選出適合馬鈴薯饅頭、面條加工的專用馬鈴薯品種各2個。

      東方艾格投資顧問徐瑞釗:

      以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農人”將是未來薯業產業的核心主體。不同于傳統農民,他們由于經營規模更大,對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的依賴程度更高,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更為迫切。從投資方向看,我們看好馬鈴薯產業的上游企業和商業模式創新企業,薯業種業、薯業裝備和綜合服務平臺型航母將在中國出現。

      內蒙古凌志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閆洪志:

      馬鈴薯在中國的消費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也只有解決了市場端的需求問題,馬鈴薯的主糧化才能形成良性的產業循環。如果消費者需求拉動力弱,企業生產出來的馬鈴薯沒有銷路,那么任何數據上的指標要求都將是一紙空文。

      國際聲音國際馬鈴薯中心主任魏蓓娜:

      全世界馬鈴薯種植面積每年在1800-2000萬公頃左右,總產量3.6萬噸上下,是人們直接消費的主要糧食作物,僅排在水稻和小麥之后。相對于其他谷物主食,馬鈴薯富含維生素、氨基酸和膳食纖維,有“地下蘋果”之稱,是在人們溫飽之后的健康和營養食品。因此,在稻米文化的中國乃至亞洲,鼓勵生產和消費更多地馬鈴薯是可行的,將其作為谷物主食的補充也符合人們對食物多元化、營養化的消費需求。由于各種原因,馬鈴薯的單產潛力還沒有充分體現,所以只要在種薯質量和栽培技術等方面稍加改進,馬鈴薯產量的增產潛力即可釋放。

      國際馬鈴薯中心于40年前在馬鈴薯起源地秘魯建立。經過40多年的發展,國際馬鈴薯中心已經收集到各種馬鈴薯種質10343份,甘薯種質資源8149份,其他安第斯山區塊莖類資源2546份。國際馬鈴薯中心與中國的交流與合作有30多年的歷史,目前在中國常栽的100多個品種中,含有國際馬鈴薯中心親緣背景的品種占有1/3強,這些品種的種植面積站到全國面積的1/5,而且還有上升的趨勢。

      比利時馬鈴薯貿易與加工協會秘書長羅曼·庫里:

      19世紀,隨著歐洲人口的增長,馬鈴薯成為歐洲的主要食糧。工業革命時期,馬鈴薯每天可以為工人提供3000千卡的熱量,比谷物更物美價廉。現代人的體力勞動減少,不需要攝入太多熱量,歐洲出現了肥胖癥等問題,人們一度認為肥胖和食用馬鈴薯相關,但大量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自上世紀90年代起,盡管一些流行的減肥餐把馬鈴薯排除在外,馬鈴薯還是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天然健康食品。

      同時,馬鈴薯也在不斷地從傳統食品到現代食品轉型——口味、顏色各異的新品種不斷涌現,新的馬鈴薯菜肴和烹飪方法(微波爐、炒鍋)不斷被開發和推廣。在超市傳統的薯條旁邊,還有已經削皮或切完的馬鈴薯半成品以及馬鈴薯泥,方便人們食用。

      國際馬鈴薯中心副主任奧斯卡·奧爾蒂斯:

      重新定位馬鈴薯種植和消費是可能的。秘魯從2000年開始重新定位本土品種,發掘本土馬鈴薯的價值鏈,制成不同的品種,改變馬鈴薯“廉價食品”的印象,打造高價值的食品,現在除了馬路市場、批發市場,超市中也開始賣馬鈴薯了。廚藝學校的廚師也開始研究用本土品種開發特色菜肴。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保護多樣性,但現在的結果是市場也越來越認可。我們想通過創新價值鏈,為種薯生產者和馬鈴薯生產者提供增收的空間。

      肯尼亞馬鈴薯委員會瓦基拉·卡光:

      種子的問題可以解釋為什么非洲馬鈴薯單產很低,每公頃只有15噸。轉變薯類價值鏈,增強其在撒哈拉以南沙漠地區對農民健康、收入及生計的貢獻,需要在育種體系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建立標準化體系。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