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5年,生鮮電商越來越火了。一個明顯的變化體現在業內各種論壇中。在4月中旬舉辦的世界電商大會上,第一次新增了兩個小時的生鮮電商發言環節。
作為垂直生鮮電商沱沱工社的CEO,杜非被邀請出席各種生鮮電商大會的頻率越來越高,基本上每個月都要作為演講嘉賓與業內交流經驗。杜非也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生鮮電商領域。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生鮮電商已超4000家,但其中僅有1%盈利,7%巨虧,88%略虧,4%持平。
眾大佬搶灘生鮮電商
生鮮電商的火熱,讓各路大佬紛紛出來“站臺”,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架勢。
早前以平臺身份銷售進口水果的蘇寧,于今年3月初上線了自營生鮮頻道“蘇鮮生”。隨后,京東上線一款主打生鮮品類的App,天貓也宣布,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生鮮食品將陸續在天貓首發,配送服務覆蓋全國301個城市。
看到電商大佬紛紛出招,傳統連鎖超市大佬們坐不住了。去年底在飛牛網上推出生鮮業務后,今年5月4日,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宣布收購垂直生鮮電商莆田網,進一步發展生鮮電商。5月底,沃爾瑪推出自有O2O服務平臺“速購”,在深圳23家大賣場率先試點,商品以時令蔬果、乳制品、冷凍食品等生鮮食品為主。隨即,步步高集團透露,旗下云猴生鮮獨立App7月上線,產品涉及海外直采的牛羊肉、水果、海鮮、奶制品等多個品類。
在此期間,新上線的生鮮電商平臺更是層出不窮。
毛利率高但盈利難
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子商務研究院近期發布的《2014—2015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130億元,同比增長221%;2014年這組數據分別為260億元和100%。
申銀萬國證券還預測,2015年及2016年,生鮮電商增速分別為100%和75%,對應的交易規模將達到521億元和911億元。
除市場前景誘人之外,生鮮商品的高毛利率也是吸引眾多商家的重要因素。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的數據顯示,目前生鮮電商毛利率平均可達到30%—40%。其中,海產品最高,達50%以上;凍肉類在20%—30%;水果次之。
“目前行業領頭羊還未出現。”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孫璐倩說。
美味七七CEO宓平坦言,市場前景雖然好,但生鮮電商卻是最難做的電商。“不同于其他沒有生命周期變化的商品,生鮮食品的生命周期一直在變化。”她說,從采摘到庫存管理,再到配送的整個環節,一旦把握不好,就很難做下去。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兩年前生鮮電商的“下線潮”。2012年“雙十一”期間,垂直生鮮電商本來生活網因“褚橙”一炮而紅,極大地帶動了行業熱情,大量新的垂直生鮮電商不斷涌現,導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2013年出現了一種現象:新的生鮮電商平臺不斷涌現,老的生鮮電商卻開始悄然下線或夭折。這一年,永輝超市于4月上線的生鮮電商“半邊天”,不到百日便下線;發展近3年的優菜網,無奈以150萬元“賣身”;針對白領提供凈菜配送服務的“小農女”銷聲匿跡。
杜非和宓平均表示,每天銷售訂單過萬元、年銷售額過億元的沱沱工社和美味七七,目前并未盈利。業內其他平臺的日子也不好過,生鮮電商需要大量資本支撐發展。遺憾的是,很多商家并不能撐到底。
“但要強調的是,這并不代表大家沒有盈利模式。”杜非說,盈利模式和盈利要分開,現在生鮮電商還處于起步階段,投入成本巨大。
全程冷鏈投入巨大
業內人士也在反思,生鮮電商盈利究竟難在哪里?巨大的成本又投在哪里?
“生鮮的本質是鮮,這對整個物流運輸環節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宓平說,要保持全程冷鏈運輸,這比普通商品的物流成本高很多。
“不同生鮮商品對溫度的需求不一樣,而溫度是保證生鮮商品品質的關鍵。”沃爾瑪武漢鮮食配送中心駐倉操作經理薛紅霞介紹,倉儲必須進行溫度分區。比如,藍莓適合4—6℃儲存,雞蛋適合5—7℃,冷凍肉應在低于-18℃的溫度下儲存。
“生鮮商品在運輸和宅配過程中,也應控制在相應溫區。”杜非稱。
“從基地到倉儲,再從倉儲到分撥中心和配送站,不同商品統一由特定溫區的保溫車分開配送。”杜非表示,在宅配環節,這些商品也要存放在配送車里的不同溫區。
在宅配環節的三輪車里,其內壁有保溫層,里面再分成常溫區和冷藏、冷凍區,再根據加放冷凍板的大小和數量設置不同的溫度。
“生鮮商品在存儲、配送等方面的冷鏈成本很高,最開始業內每單物流成本平均在50元以上,沱沱工社在68元左右。”杜非透露,隨著訂單量增大,成本逐步下降,沱沱工社目前每單成本在30元左右。
然而,相比每單物流成本20元左右的普通商品,其成本依然較高。
“現在社會化物流開始慢慢發展起來,但報價較高,專業性也有待提升。”正因如此,宓平堅持美味七七要自建物流體系。
在孫璐倩看來,中國幅員遼闊,冷鏈物流建設目前僅集中在重點區域。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冷鏈物流基地依然是阻礙生鮮電商發展的最大瓶頸。
提升周轉率降損耗
除了在冷鏈物流方面的投入巨大外,生鮮商品的高損耗也是行業的心頭之痛。即便是用特定溫區存儲系統運輸,如果周轉過慢,也會影響商品品質,而這必然會導致客戶重復購買率降低。
“每個生鮮商品都有合理的庫存周轉率。”杜非介紹,葉菜要3天內賣完,根莖類蔬菜是5—7天,冷凍肉是25天,海鮮是30—45天。
“在物流成本短期內難有突破的情況下,商品的損耗管理就成了決定企業能否盈利的關鍵。”宓平認為,這就需要提高生鮮商品的周轉率。對此,杜非和宓平的思路基本相近:引入大數據管理系統適時促銷。
在沱沱工社,以期限為3天的蔬菜為例,當銷售期過了一半時,系統會自動預警,并以當前的平均銷售量計算出還需要多長時間銷售完庫存。若計算的時間大于1.5天,就會選擇線上促銷,或者到線下的小區請消費者“試吃”以換取會員。如果時間允許,還會舉辦沙拉、果汁等制作比賽以提高人氣。
在美味七七,對蔬菜類的周轉率要求更高,需要當天就賣完,所以一般從下午開始做促銷活動。
商品的損耗并不僅僅在庫存管理上,也存在于運輸過程中。“生鮮商品運輸過程的損耗率達20%。”孫璐倩表示。
“我們會在包裝上動腦筋。”杜非說,比如在草莓包裝上,需要加幾層薄膜、墊子、吸水紙和冰袋,盡量降低損耗。
“我們還在即時性上尋求突破,推出‘1小時達’服務。”宓平稱,一方面,更快的配送效率會使損耗率更低;另一方面,也希望以及時方便的服務吸引更多消費者,形成正向循環。
“但是,這對配送體系的密度分布要求非常高。”宓平說,當前這項服務僅能輻射上海二環以內。未來在配送站以外,還將探索自建線下門店,采用O2O的方式,使得這項服務能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杜非強調,生鮮電商生意很難做,未來在冷鏈物流和損耗管理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他認為,很多問題會隨著技術及管理的進步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