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午,記者來到塔城市喀拉哈巴克柳泉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排列齊整的二層小樓,紅頂白墻、鮮花盛開、院中綠意滿滿。置身其中,能感覺到柳泉村村民生活的富庶,這令人稱贊的新農村面貌源于何處?這要從村里推行的節水灌溉工程說起。
柳泉村有耕地6025畝,人均土地17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和打瓜。地雖然多,但2008年以前柳泉村卻是全鄉最窮的村,人均年收入只有5400元。但從2008年到2009年,柳泉村人均收入增長了1700元,實現這一飛躍的原因,就是2008年底,柳泉村統一安裝了節水滴灌,成為塔城地區第一個100%的滴灌村,自此村民收入連年大幅增加,至2013年,柳泉村人均純收入就已經過萬元。
從大水漫灌到節水滴灌,從全鄉最窮的村到富裕村,柳泉村村民身上所發生的變化,是自治區成立60年來,特別是近年來,塔城地區農業生產中重視農業新技術推廣運用,大力推行節水灌溉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縮影。
賽力克是托里縣阿合別斗鄉航勒村的一位村民,2011年之前,因耕地沒有裝滴灌,他和村民種植的小麥畝均產量只有200公斤,玉米畝均產量只有500多公斤。而今,說起節水滴灌的好處,賽力克就會贊不絕口。他說,滴灌不僅省水、提高肥效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減輕勞動強度,這幾年,因為安裝了節水滴灌,大伙種植的小麥畝均產量增加到360多公斤,玉米產量近1000公斤,節水田真正變成了提高百姓收入的“幸福田”。
近年來,為推動塔城全區高效節水農業的發展,塔城地區及各縣市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法規性文件,積極支持節水工程建設。為增加節水建設投入,塔城地區及各縣市將小農水、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邊境縣市專項轉移支付資金、財政扶貧等專項資金捆綁用于高效節水工程建設,使各縣市節水灌溉面積逐年增加。
同時,塔城地區各縣市還打破原有經營模式,合理整合規劃土地資源,統一種植模式、統一采用膜下滴灌技術,由大型農業機械統一播種,既提高了農機的工作效率,又降低了農膜、滴灌帶、種子的使用量。
據了解,僅今年上半年,塔城地區就完成高新節水灌溉面積25.9萬畝,總投資2.7億元,全區節水灌溉累計面積達634.4萬畝,占全區總播種面積的78.7%,農業高效節水面積和所占比例均居全疆前列。節水滴灌技術的應用,既強化了水資源的節約保護,也大大扭轉了以往農民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加速了塔城地區農牧業現代化的進程。
本報阿克蘇8月17日訊記者李慶勤報道:6日,21歲的陳端在2015年阿克蘇市青年創業大賽決賽上展示了自己的參賽項目。剛剛畢業于浙江科技大學的他和自己的伙伴們注冊了阿克蘇地區第一家知識產權服務公司——“阿克蘇宏瀚知識產權咨詢有限公司”,短短半年時間,該公司成功代理200多項知識產權服務。
和陳端一起參加決賽的還有12位選手,他們有的開設了糧油加工廠,有的創建了新型的網購平臺,有的則致力于食品安全溯源……他們從239名報名選手中脫穎而出,分別獲得了獎金及獎杯。而更激動人心的是,決賽現場還進行了阿克蘇市青年創業聯合會授牌儀式與創業項目成果轉化(風險投資)簽約儀式,現場簽約額達1020萬元。5位選手獲得了10萬元至500萬元不等的創業投資。
“政府搭建平臺,讓青年們去‘唱戲’,讓有項目有創意的青年通過這個平臺找到投資者,讓好的項目盡快落地,實現雙贏。”阿克蘇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劉曉峰說。
自2009年阿克蘇市創建自治區級創業型城市以來,市委、市政府將創業促就業作為提升就業容量、提高就業質量的重要舉措,不斷優化創業環境,營造創業氛圍,出臺鼓勵扶持創業政策,先后建立涵蓋農牧、服裝、商品零售、餐飲、電子商務、信息網絡等領域的各類創業孵化基地(園)80余個,滿足不同群體創業需求,幫助1285大中專畢業生、520名農業富余勞動力、3086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了創業,成功帶動吸納6800人實現了就業。
在促進就業過程中,阿克蘇市堅持“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就業一人培訓一人”的理念,積極為就業群體提供技能和知識培訓。在杭州市援助投資3500萬元的大力幫助下,今年6月阿克蘇市建成了首家集理論培訓、實訓操作、綜合管理為一體的就業培訓中心,設置了機電、服裝、語言、電商、計算機、烹調等專業,已先后開展了各類培訓8期,培訓服裝縫紉600人、職業技能鑒定400余人。
2013年以來,阿克蘇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0526人,就業率達96.69%,大中專畢業生就業率達90%以上,農村富余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165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