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速城市蔬菜調節基地規模擴容。按照基地建設規模化、標準化要求,嚴格實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和蔬菜基地“占補平衡”,加快城市調節蔬菜基地建設,到2020年,全市城市蔬菜面積穩定在3萬畝(其中設施菜地3000畝),產量12萬噸。
二是加快菜地配套設施建設。結合全省現代農業重點縣、園藝作物(蔬菜)標準園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完善四網配套,增強菜地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加快地力培肥,加大整地、開廂、覆膜、播種等農業機械的應用推廣,配套產地冷藏設施,建設一批高產穩產的城市調節蔬菜基地。
三是調整優化結構布局。冬春蔬菜重點分布在利州區、昭化區等海拔相對較低、地勢相對平坦地區,以根莖葉菜類為主;夏秋蔬菜重點分布在朝天海拔較高的地區,以茄果類、瓜類、豆類、葉菜類、根莖類為主;精細蔬菜重點分布在利州、昭化的大中小棚設施蔬菜基地,實現周年供應。
四是加大科技興菜水平。加大“三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和培訓力度。加快糧農轉菜農的步伐,引導科研機構與蔬菜生產基地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和合作,普及推廣集約化育苗、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先進實用技術。
五是加快扶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重點扶持培育蔬菜專業合作社和生產規模達到露地30畝或設施1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鼓勵建立種植示范基地,輻射引領農戶參與發展蔬菜。
六是加大質量監管力度。建立蔬菜基地農藥市場準入制度,加快推進主要蔬菜基地(合作社)上市前產地速測快檢全覆蓋。全面推行蔬菜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信息可得、身份可查、風險可控”的全方位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七是建立種菜保障機制。在城市調節蔬菜基地大力推動蔬菜產業政策性保險,積極探索價格指數保險、氣象指數保險和產量指數保險,增強菜農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