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溫州市在永嘉召開全市紅茶加工技術培訓現場會,看似普通的培訓,卻是我市自改革開放和實施名優茶開發戰略以來,首次專門就紅茶技術而進行的培訓。來自浙江大學茶學系的副教授湯一為溫州的茶葉生產企業授課,除了講解紅茶加工工藝技術、品牌營銷,還安排了現場觀摩浙江烏牛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紅茶加工。
近年來,隨著國內茶類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紅茶已成為我國茶葉消費的新熱點,以生產溫州早茶(名優綠茶)為主的溫州,近年也恢復了紅茶工藝生產,現已有生產紅茶企業52家,紅茶已經成為我市綠茶之后的“新秀”。
據市委農辦(市農業局)副主任王志旭介紹,據史料記載,我省紅茶產制始于清同治年間,起初主要產區在溫州,簡稱“溫紅”,清末至建國前是發展階段,建國至2010年是萎縮階段,2010年后是逐步恢復階段。到2014年,全市茶葉產量5698噸,產值87489萬元,其中紅茶產量316噸,產值8333萬元,紅茶產量占全市茶葉總產量的5.55%,紅茶產值占全市茶葉總產值的9.52%。但根據8個生產紅茶的縣(市、區)統計來看,雖然生產企業的個數增加快,但產量還沒成規模,產量最多的企業為10噸左右,少的只有100公斤。不少企業也在試探溫產紅茶的市場,沒有真正走上茶葉消費市場。
在培訓現場會上,溫州茶企提供了23個紅茶茶樣,浙江大學茶學系副教授湯一在現場進行品評。他認為,溫州紅茶總體品質不錯,口感香醇、香氣濃郁,但品質還不是很穩定。
據市特產站工作人員介紹,紅茶生產一年四季都可以,但夏秋茶的鮮葉更適合做紅茶,從品質和口感上都會比春茶鮮葉加工的產品口味更濃些,還可以有效地利用淡季夏秋茶充足的鮮葉。但夏秋茶除了泰順、蒼南等地企業利用多點外,我市多數紅茶生產企業均是采用春茶單芽或一芽一葉,走的是“工夫紅茶”為主導的產品路線,而國際上消費需求最多的是紅碎茶,其特點是“濃、強、鮮”。
王志旭稱,溫州是名優綠茶產區,不宜提倡全面“綠改紅”,可以適度發展紅茶、黃茶、烏龍茶、黑茶等多元化產品,作為溫州早茶的有益補充,企業切不可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