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山西食用菌成為“搖錢樹” 新項目撐起大產業

       日期:2015-09-1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83    評論:0    

      機遇往往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市委“8+2”產業振興計劃,對于交口縣農業發展來說是絕好的機遇。實踐證明,這一機遇給交口縣農業振興帶來了如神之力。它的前提是交口縣久為“如何實現農業大發展”所困,縣里一直在尋求發展的突破口。

      交口縣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這一氣候特征,使得傳統農業效益不高、農民增收乏力。市里通過研究確定了農業八大產業,交口縣針對性地調研試驗,輔之以實踐,在八中選一,重點選定了食用菌。

      選擇對了,成效就立竿見影。新興的食用菌產業在交口縣漸成氣候。目前,總產值已達5000萬元,從業農民戶均收入20000余元。對于菇農而言,食用菌就成為他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二輪驅動一路趕超

      食用菌產業落戶交口,一切都是從頭開始。縣里確定的項目,基礎工作需要縣里做,發展的模式和路徑也需要縣里設計。

      一要推進,這是直接目的;二要扶持,這是必要手段。縣里把這兩項工作統籌考慮,同時鋪開。用他們的話說是建立了兩個機制,一個是工作推進機制,另一個是政策扶持機制。

      工作推進機制從橫到縱都有抓手。縣鄉兩級都成立了食用菌產業發展推進領導組,形成行政驅動、行政管理體系。農委成立食用菌產業發展辦公室,辦公室下設一個政策組、一個技術組。政策組主要負責市縣各項政策的落實、驗收、安全管理、產業調研等工作;技術組專門負責技術培訓指導、推廣、對外交流等工作。

      政策扶持機制從大到小都有著落。統領層面上,分年度制定詳細發展方案和計劃,有區域指向,大產業細分了的行業發展規劃;實施層面上,一是嚴格落實市級菌棒補助、冷藏庫、運輸車等扶持政策,二是在技術服務、新品種推廣、新技術示范、品牌認證、招商引資、市場開拓、貸款融資等方面給予扶持。該縣先后制定出臺了8大類10多項具體扶持辦法和依據。

      二輪驅動馬力加大,交口縣的新興食用菌產業倍增式遞進,漸入佳境。年年都有新突破、新進展、新成效。2013年為起步之年,示范性發展平菇、小平菇等60萬棒,食用菌產業平穩落戶。2014年,以香菇為主,平菇、木耳等為輔,發展香菇300萬棒,其它類120萬棒。到年底時,全縣培養自主生產的龍頭企業2個,7個鄉鎮發展規模10萬棒以上基地村15個、30萬棒以上規模基地村5個,涉及15個村委、18個合作社,整個產業鏈帶動800多戶農民。適宜期日生產菌棒能力達10萬包。

      今年,預計發展1000萬棒,前半年完成今年秋菇菌棒制作360萬棒,剩余部分作為明年春夏菇上市安排于秋冬季制作完成。

      五指并攏強勢發力

      來得早,不如來得好。食用菌對交口來說來的正是時候,因產業政策傳統的采礦業、挖掘業大量關停后,多數農民生活來源受到極大影響。人均耕地少,立地條件差,傳統農業顯然難以支撐,新興產業食用菌適宜種植、適宜發展,無異于天賜良機。

      如何把產業做長久?縣里的辦法是:建立支撐體系作為持續保障,構建起生產基地、技術服務、市場流通、產業扶貧、質量安全五大保障體系,形成五指并攏、齊心合力的強勢保障格局。

      生產基地體系初步形成三位一體框架。以菌棒生產企業為龍頭,以種植基地、專業村為基礎紐帶,以種植戶為基本單元,三位一體,逐步向園區化、基地化、標準化發展。目前,形成了石口、雙池、康城三大100萬棒以上食用菌基地鄉鎮,山神峪、蒲依、陳家峪、炭腰吉、田家山、棗林、大麥郊、后水頭等15個重點示范村。

      技術服務體系突出本土特征。聘請縣外技術員的同時,大力培養本土的技術員、土專家、優秀種植戶。成立了食用菌產業協會,縣農委組建了5人的技術服務隊伍,各鄉鎮配備1-2名專業技術員,長期對菇農進行培訓指導。目前已培養農民技術員20多名,長期活躍在基地村進行義務指導,普及食用菌技術。

      市場流通體系著重培養銷售網絡。產品上市半年之前,縣領導、縣農委、鄉鎮、協會齊上陣,赴太原、臨汾、石家莊、鄭州、武漢、西安等城市考察,與多家經銷商簽訂銷售協議。臨汾、榆林、西安等四個城市的經銷商在該縣設立了收購點;縣里在太原、榆次設立銷售處;本地培養了一批經紀人,主要發往隰縣、離石、孝義、汾陽等就近地區。逐步建立起遠近結合的食用菌產品銷售網絡,隨著品牌的確立,銷路自然越來越好。

      產業扶貧體系著力施惠于農。縣里把扶貧開發工作和食用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統籌安排。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安排帶動貧困戶勞動力直接就業;結合整村推進、產業扶貧等國家扶貧政策,重點在貧困鄉鎮、貧困村支持發展食用菌產業,對貧困戶給予政策傾斜。2014年,將山神峪、陳家峪、梁家溝、蒲依、炭腰吉5個貧困村打造成了“香菇示范村”。今年計劃再建5個食用菌產業脫貧致富示范村。

      質量安全體系瞄準健康綠色。嚴抓產品質量安全,制定生產技術規程,建立種植戶檔案,印發生產記錄表、投入品登記冊等,嚴禁使用有害殺菌、殺蟲及激素類藥品,確保生產出的產品安全放心。同時,質檢、安監部門定期進行專項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五指并攏強勢發力,發展中的保障成為交口食用菌產業的內力支撐。

      五大成效令人鼓舞

      歷時短,成效顯,勢頭好。食用菌像是為交口縣定身打造的吉祥物,讓新興的農業產業如同其綠色植被一樣顯示出勃勃生機。

      有諸多成效可圈可點,突出體現為五大成效。奠定了發展基礎。全縣發展食用菌棚600畝左右,能夠生產菌棒的企業、合作社10個,總投資達4800萬元。所有基地村配備了冷庫、冷藏車,陳家峪、炭腰吉、棗林等村還配備了烘干設備。特別是五大保障體系的構建,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形成了技術支撐體系。該縣致力探索符合本區域食用菌栽培的生產技術,在引進、研發、合作上趟出新路。縣里與省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對接合作,意在形成冷涼區香菇管理標準化生產技術指導規程等成果。成功研發液體菌種技術,雙軒公司一年內完成了研發、實驗、批量生產,液體香菇菌種的成功應用并安全批量生產技術在全國尚屬首家;發展固體菌種技術,鑫遠農林產品開發專業合作社不僅能夠獨立制作一、二、三級菌種,而且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種子庫。全縣范圍內作了3個香菇品種的示范,為今后發展提供了基礎數據。出菇模式上,引進了河北地栽模式和河南架子棚模式,并進行改進,可提供鮮菇和烘干菇兩類產品。

      帶動了農民增收。年內,縣里有500萬棒左右的菌棒陸續出菇。5月中旬開始至年底,平均日產香菇3-5萬斤,平菇8000斤。全年生產各類菇1000萬斤左右。根據已經出菇銷售情況,平均每棒出菇1.8—2.2斤,香菇平均入市5元/斤、平菇3元/斤。今年食用菌產業總產值5000萬元,從業農民戶均增收7000元左右。經對山神峪、陳家峪等村的調查,菇農第一茬香菇銷售收入已經將建棚投資賺回,剩余三茬都是純利潤。

      促進了農業轉型。近年來,在產業轉型中,交口為數不少的采礦企業、挖掘企業關停,依附于企業的農村勞動力隱性失業,與此同時,關停企業大量閑置。食用菌產業在加工菌棒的過程中體現的集中性符合工業生產特點,帶動勞動力明顯,另一方面在種植上可大可小,投資上可多可少,適合一家一戶進行。石口鄉蒲依村晉暉食用菌培植公司,原來是一家關閉的小鐵廠,通過轉型發展食用菌,原有的廠房、車間等設施又重新發力。石口鄉山神峪村的房前屋后香菇種植模式投資小,可順便管理,適合較困難的農民一家一戶發展。

      涌現出新干部典范。在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棗林村、蒲依村的轉型發展,山神峪村的房前屋后,陳家峪村、炭腰吉村、梁家溝村的整村推進,無一例外的帶頭人都是村干部。村干部勇于擔當,為本村和村民尋求出路,是農村發展、農村和諧、農村繁榮的內在力量。

      食用菌成為“搖錢樹”,新項目撐起大產業。交口縣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破冰之旅成為創業之旅、輝煌之旅,更多的精彩,更廣闊的未來,引人期待和向往!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