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寧波:植物實驗室 玩轉新農業

       日期:2015-09-22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26    評論:0    

      這兩天,寧波江北三勤村一片千把平方米的空地上,種植大戶趙波張羅著建一個嶄新的蔬菜大棚。這可不是用普通塑料薄膜覆蓋搭起來的大棚,而是全玻璃鋼架結構的“真家伙”,就像造房子一樣。它的樣板就是寧波大龍設施農業工程示范中心的科研成果——“植物實驗室”。

      去年,“大龍設施”在三勤村試點建起占地10畝的玻璃大棚,專門研究農業和農作物的新玩法,比如,怎么給蔬菜擺造型、賣“顏值”;如何把1畝地當5畝地來種,畝產翻5倍;1個人怎樣管理起10畝農田,輕輕松松種地等等。今年研究初成,急著尋覓市場。

      稀奇古怪的“好玩”農業撓動了全村種植戶的“癢癢”,趙波成了第一個勇敢的嘗鮮者,這也讓實驗室成果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

      綠色植株盆中栽

      “植物實驗室”就隱身在一片農田間,全透明的玻璃房,一層樓高,方方正正,遠看還以為是一個工廠。

      進了實驗室,地上鋪著厚厚的薄膜式“地毯”,農田像家里一樣干干凈凈,眼前,所有的農作物都不著地,懸在一個個造型各異的“空中花盆”里,綠油油的植株漂浮半空,感覺進了未來世界。

      “好美,都可以當家居擺設了!”有人脫口而出。一旁,寧波大龍設施農業工程示范中心負責人龐利民笑著說,他們的蔬菜第一種賣法就是賣“顏值”。

      龐利民指著一個個螺旋式的架子說,這是專門為家居陽臺設計的蔬菜架,一排有五六個盆,上下共3排,兩米多高,上面植株密密麻麻,活脫脫一個綠色的柱子。

      “普通居民自家陽臺上騰出幾平方米就夠了,我們提供架子,蔬菜苗和種植的營養液,一整套看面積大小,約幾元到幾千元不等。”龐利民說,架子上面可以種上不同的蔬菜,非常好看,而且還能滿足居民一年的日常所吃的葉菜供給。

      美麗蔬菜還被用來當擺設。

      實驗室內,一排種在架子上的小青瓜瓜藤,整齊地攀爬在垂掛下來的繩子上,這是為家里的窗邊“量身打造”的,甚至還能擺在書桌上。一個垂直排列的架子是用來掛在墻壁上,讓人想起老房子外墻的爬墻虎。徑直往里走,不一會,就看見一個被各種葉菜包裹起來的龐然大物,約兩米的高度,頭頂尖尖。龐利民在一片綠色里摸索一番,一面綠墻被推開了,原來是一個精致的小屋。

      “這是我們培植的墻體蔬菜,用來裝扮墻面。”墻體蔬菜是種植在平鋪墻面上的一個個容器里的,容器裝著營養液,而每個容器間有管道相連,只需要通過管道往里增加溶液,就能養活植株,足以在城市里打造“森林小屋”。

      “未來,我們的蔬菜就以各種好看的樣子,進入千家萬戶,蔬菜不再僅僅是蔬菜。”龐利民說道。

      無土栽培零農藥

      在生菜種植區,幾位采摘工人忙著收割生菜,而這已經是今年他們收獲的第8季蔬菜了。

      “種在普通的土地上,蔬菜一年只能收獲三四季,而我們可以收到十季左右。”龐利民說,蔬菜高產,賣的其實是技術。這里全都是無土栽培,科技含量很高。

      幾年前,龐利民帶著一支20多人的技術團隊開始研發高效農業,他們把目光瞄準了種植需要的營養液和介質,團隊成員中有學農學的,更多的是學信息技術、設備制造的。“我們多次試驗,找到了最營養和易成活的配方,現在各種蔬菜都是在介質和營養液里種出來的,再加上恒溫控制,就能縮短生長期,多產出。”

      水培蔬菜技術或許不稀奇,可是在這兒,黃瓜、西紅柿等較大的瓜果也能實現無土栽培。

      只見,一排排半米高的鋼架子上,埋進了四四方方只有巴掌大的小花盆,盆里的棕色固體物質,就是介質了。“我們的介質不是普通的泥土,是用椰殼等有機材料加配營養劑調配而成,營養成分很高,一般種植瓜類需要一大片泥土,而我們只需要小小一捧介質,適時澆水和營養液補充,就能種出甜美瓜果來。”龐利民說道。

      在“植物實驗室”里,農作物都是層層疊疊種植的,這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一畝田相當于可以種出5畝農田的作物。

      “現在處于初試成功階段。蔬菜特別水嫩,又沒有用農藥,還是挺搶手的。像生菜,賣30元一斤,比普通生菜貴10倍,可私家廚房這樣的高端客戶都訂滿了。”龐利民算了下,這10畝地,一年下來,能生產5萬公斤的各類蔬菜,銷售額在300萬元左右。

      一人可種10畝地

      穿行在一排排蔬菜中的龐利民,和人們印象中的農民很不一樣,更像是做IT的。他斯斯文文,人挺精瘦,戴一副黑框眼鏡,說話語調不高。

      “現在,年輕人都不愿意做農業,覺得又苦又累。我就想開發出一種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植方法。”龐利民說出了創建“植物實驗室”的初衷。

      “我是學建筑工程的。畢業后,偶然接觸到設施農業,覺得挺有意思。當時,就有個朦朧的想法,像工廠生產產品一樣來生產農作物。慢慢摸索,做了十多年。我的心愿就是,種田不用像過去那么辛苦,不用看天吃飯,不用日曬雨淋不用滿身泥。”龐利民說,慢慢地,這個“植物實驗室”便有了雛形。

      記者隨龐利民來到了一旁的智能化控制中心。只見他點擊筆記本電腦上的一個軟件,一張涵蓋有溫度、濕度、光照、風向等各項氣象情況的數據圖表展現在大家眼前。

      “整個大棚里裝有20多個傳感器,這套自主研發的智能控制系統可以24小時監測、記錄溫室里的數據變化情況,并通過自動開窗、灌溉等手段對溫度、濕度進行調節,使得作物能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長。”他說,這樣一來,只要會簡單的電腦操作,沒有農業基礎的人也可以做農民。比如,生菜什么時候需要澆水,要澆多少,怎么配有機的營養液,在傳統的種植中,都挺有難度的。現在,就簡單了,輸入代碼“01”,按下回車鍵就夠了。因為,系統會自動把水和這一生長周期需要的營養液通過管道直接輸送到每株生菜上去,多余的水又會自動回收、處理。

      “以后,人工越來越值錢,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人也會越來越少。我相信,‘植物實驗室’的模式,會有市場的。這10畝地,平時只需要一個人打理就夠了,采摘的時候,再找幾個臨時工。”龐利民說道。當然,投入也不低。一次性設備投入要1000萬元,運行成本每年要10多萬元。

      “前幾天,比利時的農業專家來這里看了也嘖嘖稱奇,覺得很有特色,希望能一起合作。”初試成功后,龐利民更想把“植物實驗室”模式向普通種植戶“復制”,于是才有了開頭的那一歷史性的跨越。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