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王愛軍、徐舜英等種糧大戶和泰州國家糧食儲備庫簽訂糧食存儲協議,成為該庫新設“糧食銀行”的首批“儲戶”。
賣糧難、儲糧難,曾經讓王愛軍很頭疼。他在海陵區京泰路街道流轉了1500畝的土地種植稻麥,每年收割后,由于稻麥集中上市,導致糧價下滑。“我們種糧大戶想延期上市,但糧食保管卻是個大難題。”
按照規定,國儲庫只收烘干的達標糧。由于缺乏曬場、烘干設備和儲存倉庫,王愛軍只能現割現售,將糧食賣給興化等地一些私營糧食加工廠。“路途遠不說,如果糧價下跌厲害,還享受不了國家最低收購價政策。”
“王愛軍的煩惱,實際上也是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中遇到的共性問題。”泰州糧食局局長劉金山介紹,截至去年底,我市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例已達65.5%,一些地方甚至達到了80%以上。作為市區最大的國有糧食儲備企業,近年來,泰州國儲庫不斷擴容,新設備不斷引進,倉儲能力已達到8萬噸,除滿足中央、省、市級儲備糧承儲任務外,也具備了一定的為農服務能力。“設立‘糧食銀行’,是糧食部門利用自身閑置資源,深化為農服務的創新舉措。”
為解決糧農高水分糧難處理、難出售的問題,泰州國儲庫正建設糧食烘干服務中心,該項目總投資550萬元,建成后將形成日處理高水分糧200噸左右的烘干能力,預計秋糧收購前正式投入使用。
泰州國儲庫負責人劉宏偉說,今后,種糧大戶糧食收割后直接從田頭拉到糧庫來,烘干后存入“糧食銀行”,糧款按當日掛牌收購價結算,并有國家最低收購價托底。糧款存入“糧食銀行”專用賬戶滿1個月后,可隨時提取,并按農業發展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利息,比定期存款利息高了不少。
“泰州國儲庫有自己獨特的政策、信息、資源和議價優勢,存儲的商品糧賣出去,正常情況下,每公斤可以賺到6分錢到1毛錢,剔除正常成本開支,所得凈利潤都跟‘儲戶’對半分成,這是‘糧食銀行’最大的亮點。”劉宏偉說。
把糧食存進“糧食銀行”,與農戶自己儲存相比,還可以減少約8%的損耗。
泰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丁士宏認為,開設“糧食銀行”,意味著農戶和糧食購銷企業通過建立利益共享的共同體,抱團闖市場。他同時建議糧食部門進一步研究糧農需求和市場形勢,拓寬服務范圍,延伸服務鏈條,讓種糧農民全程無憂。
相關新聞
訂單種植可享資金扶持
8月15日,泰州國儲庫與16個種糧大戶簽訂訂單種植協議,訂單種植面積達11340畝。根據協議,開展訂單種植的種糧大戶,在生產過程中可獲得泰州國儲庫的資金扶持。目前,泰州國儲庫已設立100萬元的“為農服務專項資金”,專項資金按照每畝不超過100元的標準,采用先墊后還、不計利息、履約有獎等方式統籌安排。此外,泰州國儲庫還聯合紅旗種業,為種糧大戶提供優質良種和生產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