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硯山縣稼依鎮蔬菜基地里,一輛輛滿載蔬菜的拖拉機在機耕路與冷庫之間來回穿梭,隨處可見工人們正忙著采摘菜心、裝車、種菜。地里一排排整齊的全自動噴灌龍頭,在來回旋轉著澆灌菜苗,陽光透過噴灑的水霧呈現出道道彩虹。近年來,硯山縣把“菜籃子”工程建設作為促農增收、推動農業增效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外銷蔬菜產業發展上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銷一體化生產路子,使蔬菜產業步入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效益化的發展軌道,硯山外銷蔬菜產業正引領群眾走上致富路。
2009年以來,該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松南、宏茂、聯興等7家外地客商進駐硯山發展外銷商品蔬菜產業,采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公司+科技+基地+農戶”、“農民經紀人+農民”4種模式發展外銷商品蔬菜產業,并帶動當地2戶大戶發展創建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如今,基地發展至平遠、稼依、江那、者臘、蚌峨等鄉(鎮)。隨著蔬菜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硯山縣先后榮獲“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示范縣”、“全國580個蔬菜重點縣”、“全國蔬菜標準園創建示范縣”、“云南省24個蔬菜生產信息監測基點縣”等榮譽稱號。目前,硯山蔬菜基地已建立機耕、機耙、半自動噴灌、冷藏等現代化農業種植標準,具備了全年不間斷生產蔬菜的能力。全縣外向型外銷商品蔬菜基地1.21萬余畝,年產外銷商品蔬菜6.8萬噸,實現產值4.08億元。
硯山蔬菜產業的發展盤活了土地資源,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由于過去打工潮的高漲,硯山縣的一些土地出現放荒和種植效益低等現象。為此,該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按照“租賃形式整合土地,集中資源,形成規模,擴大影響力”的理念,大力發展外銷商品蔬菜產業。稼依松南菜場負責人朱洪輝介紹說,他們的菜場已整合種植3000余畝連片蔬菜,土地是從400余戶農民手中流轉過來的,菜場平均每天用工不低于700人,工人大多是四五十歲的當地農民。在松南菜場辦公室的工資花名冊上,務工人員最高工資已近4000元。談起菜場給群眾帶來的好處,稼依鎮老街的老李深有感觸地說:“我這把年紀外出打工,許多地方都不要,菜場建成后,我們成了務工主力軍。就地打工,不僅能照顧老人和小孫子,公司不要的菜葉還可以撿回家喂豬。”2009年,他家將6.5畝土地,以每畝800元的租金流轉給公司后,他和妻子就在公司打工,一年下來,不僅有5200元的租金,還有5萬元的勞務收入。如今,菜場周邊的農民也像城里的“上班族”一樣按時上下班,按照各自分工勞作,加班還有加班工資,群眾都說這樣的方式好。
據了解,硯山外銷蔬菜基地在種植管理上,通過聘請管理技術人才,實施包干到片、分片到人、責任到人,建立獎懲激勵機制,走工廠化管理模式。每片示范基地都有1名總管,下有4至6個師傅,每名師傅負責250畝菜地,下設2個組,每個組長對60名工人進行直接管理。這種層層負責制不僅規范了工人的生產勞作,而且在農藥和化肥施放環節也能保證按要求施放,實現了蔬菜的優質高效。工人有加班費、全勤獎,不在菜場吃飯的還有補貼,收獲的每筐蔬菜上都寫著收割工人的姓名及所屬小組名稱,月底根據收割數量發放收割獎,出現不合格產品由本人返工。同時,小組與小組之間,相同面積同種蔬菜產量低的小組,扣發生產獎補發給產量高的組,獎懲制度既沒有增加支出,又在基地內形成良性競爭,提高了積極性,促進了生產。
松南菜場負責人介紹說,他們在種植管理上,不敢有半點馬虎,在施肥和使用農藥上都有嚴格要求。使用的肥料都是有機肥,農藥都是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種植的蔬菜嚴格依照廣州安全監測標準進行管理,否則就銷售不了,不合格的蔬菜產品運到廣州只能當垃圾處理,而廣州蔬菜的監測標準則是按照出口香港的標準制定的。
據悉,硯山縣引進外銷蔬菜企業后,該縣通過組織農戶參觀學習、開展培訓等方式引導農戶發展蔬菜產業。目前,蔬菜基地周邊許多農民已熟練掌握了生產管理技術,部分農民主動提出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合作發展蔬菜產業,有的農戶直接與公司洽談,按照公司要求種植后由公司統一銷售。
截至目前,該縣種植蔬菜完成16.71萬畝,其中商品蔬菜12.46萬畝。專門從事蔬菜種植、外銷的企業5個,規模種植基地6個面積4萬余畝,菜心、豆角、芥菜等多個品種暢銷“兩廣”、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年可生產銷售蔬菜2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