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河南省武陟縣大虹橋鄉西劉村村民梁兆星的一塊玉米地,經過了來自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測產。測產報告顯示,梁兆星種植的4.4畝玉米新品種“聯創808”畝產折合干籽1543.3斤,籽粒水分26.3%、籽粒破碎率7.5%。梁兆星說:“這個品種能夠直接收粒,省工省力。我種植這種玉米用的還是老辦法,沒有進行特別管理。”記者順著玉米籽粒收割機割過的玉米茬望去,能清晰地看到沒有腐爛的麥茬子。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謝瑞芝介紹,目前,我國玉米的全程機械化水平僅有60%左右,主要的瓶頸在收獲環節,收獲環節只有50%的機械化水平,其中大約80%是穗收,只有20%左右能實現粒收,每畝收粒比收穗節省100元,比人工收獲節省200元。
“玉米機械化收粒改變傳統人工收割玉米棒子時需要的剝皮、脫粒、晾曬等工序,省時省力。新品種玉米具有脫水快、抗倒伏、產量高等特點,適合機械化收粒。”北京聯創種業負責人王義波說,“我們在推出適宜機械化收粒玉米新品種的同時,還積極推動藥、肥、管、收一體化發展”。
一直以來,由于我國玉米收割機械化程度不高,玉米種植密度加大,被農民認為會大大增加人工收獲的勞動強度和成本。所以,即便密植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也不太容易被農民所接受。現在,隨著機械化籽粒收割在國內出現和推廣,玉米密植在生產操作中的障礙將逐漸消除,未來農民有望借助此機遇大力發展玉米密植,提高玉米單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