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村產的大棚蔬菜每天要用三張小貨車拉到縣城賣,如果5年前鄉黨委不是一抓到底的推行‘黨建引領產業’模式,今天哪里來的蔬菜可賣呢?”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捧當鄉永拉嘎村黨總支書記李衛軍,每當說起永拉嘎村大棚蔬菜的發展歷程,總要對鄉黨委推行的黨建與扶貧“雙推進”模式豎起大拇指。
據捧當鄉黨委書記錢斌介紹,過去,永拉嘎自然村因盛產稻谷在當地小有名氣,但長期以來產業結構單一,發展受到限制。2011年5月,在綜合分析永拉嘎村委會的區位優勢后,鄉黨委政府決定依托云南紅塔集團扶貧掛鉤該鄉的機遇,投入幫扶資金35萬元幫助村民發展大棚蔬菜。
然而,祖祖輩輩習慣了依靠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過日子的村民,卻沒有一戶對大棚蔬菜感興趣。看好大棚蔬菜前景的錢斌沒有放棄,他鼓勵村支委成員和骨干村民黨員率先示范種植。同時,鄉黨委發出號召:每一位副科以上鄉干部負責掛鉤3戶種植戶,任務是不僅要督促村民把蔬菜苗種起來,還要幫助村民銷售成品蔬菜。
為讓永拉嘎大棚蔬菜種植得到科學指導,鄉黨委政府還利用紅塔集團的產業扶持資金聘請福盛大棚蔬菜種植合作社專業技術員,為23名大棚蔬菜種植黨員示范戶和村民建起10畝大棚,并為村民提供技術服務。
“2011年8月底,第一季永拉嘎大棚蔬菜成熟了,我找到縣城兩位賣菜的維西老鄉,請他們把我聯系戶的蔬菜給推銷了。”錢斌說,那時候鄉干部幫聯系戶銷售蔬菜可是各顯神通,有的到周邊學校推銷,有的與施工隊聯系。
“我家種植蔬菜面積有3分,第一年第一茬種了小瓜、白菜,在鄉干部的幫忙下賣得2000多元,比起種包谷可劃算多了。”村民葉麗萍是第一批大棚蔬菜種植黨員示范戶,回憶鄉干部當年的“良苦用心”,至今感激不盡。葉麗萍算了一筆賬,她說:“過去永拉嘎村民種水稻,畝產1000斤,按每斤1.5元計算,一畝水稻年毛收入就1500元,扣除種子、肥料錢和勞務費就成負收入了。”
農民群眾相信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如今,鄉黨委推行的黨建與扶貧“雙推進”模式,永拉嘎村委會大棚蔬菜種植面積達60畝,有100戶村民種植大棚蔬菜實現增收。按照一畝年純收入1.2萬元計算,全村僅大棚蔬菜純收入到72萬元。
通過發展大棚蔬菜的成功經驗,捧當鄉在核桃、石斛、天麻等特色產業建設中也探索開展了“雙推進”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