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豆豆、銀豆豆,不如我們的小土豆。”在“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當地村民流傳著這樣一句農諺。
村民口中所說的小土豆,學名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在中國有400多年的種植歷史。它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特點,使其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山區省份貴州廣受青睞。
“貴州88個縣(市、區)都種有馬鈴薯,其中42個縣(市、區)被農業部規劃為全國馬鈴薯優勢產區。”貴州省農委總農藝師黃俊明說,過去被看成“貧困代號”的馬鈴薯,如今為貴州貧困山區農民帶來越來越多的收益。
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貴州馬鈴薯種植面積1056萬畝,總產量1133萬噸,馬鈴薯鮮薯總產值達175億元,其產量占貴州糧食總產量的20%左右,全省農民人均可從馬鈴薯生產中獲得230元以上的經濟收入。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雙龍鎮江林村村民馬敏琴最拿手的技藝就是種土豆。從整地播種到覆膜施肥,每一個流程她都爛熟于胸。“今年我種了10多畝脫毒馬鈴薯,每畝產量達到4000多斤,一年光種土豆的純收入就有三四萬元,蓋新房、買家具、供小孩讀書全靠小土豆的功勞。”馬敏琴說。
在貴州農村,像馬敏琴這樣精心侍弄土豆、依靠土豆奔向幸福生活的農民有很多。
位于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的海嘎社區,是貴州與藍天最接近的地方,2700多米的海拔讓這個彝族村寨寒風凜冽、樹木稀少,而土豆則成為這里世代居民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
2013年,隨著韭菜坪景區的開發,不少村民搞起了烤土豆生意,一個鐵爐、一堆炭火、幾個辣椒料碟,烤土豆生意就可以隨處開張。今年62歲的村民黃興祥告訴記者,他每天都要背著五六十斤土豆到2900多米的韭菜坪景區烤賣。一天平均下來能掙三四十元,周末收入還要翻倍。“沒想到城里人還挺喜歡吃我們的烤土豆。”
作為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三位的省份,貴州在國家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的戰略下,積極謀求通過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實施馬鈴薯主食化加工及產業化開發等方式,推動全省馬鈴薯產業發展。
根據貴州省日前出臺的《加快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意見》,貴州將建設以黔西北高海拔地區為主的馬鈴薯基地,貴陽至廣州高鐵沿線、廈蓉高速公路沿線及銅仁、黔西南、遵義、安順部分低海拔地區的早熟菜用型馬鈴薯生產基地。預計到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100萬畝,鮮薯產量1500萬噸以上,實現馬鈴薯產值300億元。
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實,貴州的小土豆將迎來大發展,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路徑將更寬更闊。而對于馬敏琴、黃興祥這些大山深處的農民來說,也許他們不知道什么叫土豆主食化戰略,但土豆更好賣、能掙更多錢,這就是他們最踏實的幸福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