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農業部發布《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指出,當前,我國糧食供求總量平衡,但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受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放緩、替代產品進口沖擊等因素影響,當前玉米供大于求,庫存大幅增加,種植效益降低。根據玉米供求狀況和生產發展實際,亟需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和區域布局,提升農業的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力爭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比目前減少5000萬畝以上,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推動農牧緊密結合、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效益提升和產業升級。
2015年7月份,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現代畜牧業建設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提出,力爭到“十三五”末,全國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9220萬噸、3050萬噸、4080萬噸,與2014年相比,分別增加527萬噸、156萬噸和240萬噸。另據有關規劃和預測,與2014年相比,2020年養殖水產品產量預計要增長700萬噸。綜合考慮各類產品的規劃目標,預計2020年飼料總消費量(折算成配合料)十三五期間每年增加約500萬噸。
能量飼料原料立足國內基本自給有保障,但玉米價格居高不下嚴重影響畜牧業競爭力。基于農作物種植結構,我國的能量飼料原料主要品種為玉米,小麥、稻谷適當補充,谷物加工副產物、薯類和油脂也廣泛使用。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十一連增,尤其是玉米產量從1.16億噸增長到2.16億噸,有效保障了能量飼料原料供應。2014年,全國糧食產量6.07億噸,已超過《國家糧食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預測的2020年糧食消費量(5.73億噸)。
《“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0年減少5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折合減少玉米產量2100萬噸,但同時發展青貯玉米1500萬畝、苜蓿等牧草1000萬畝,對飼用玉米供給量的實際影響在1100萬噸左右。
受臨儲政策支撐 玉米供大于求
“十三五”期間,每年新增能量飼料原料需求約350-380萬噸。鑒于同期口糧消費每年減少約100萬噸,只要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目前的水平,能量飼料原料立足國內基本自給就有保障。但是,臨時收儲政策推動玉米價格居高不下,嚴重影響到畜牧業競爭力。2008年,國家開始實施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收儲價格逐年提高,從1500元/噸提高到2240元/噸,增幅達49.3%,同期畜產品生產成本增長約40%。當前,我國主要畜產品生產成本比國外高出近1倍,玉米價格居高不下是主要原因。
除了收儲價格增加,收儲量也是逐年增加,截止2015年4月30日,我國臨儲玉米收購終結束,臨儲玉米累計收購8328.76萬噸,再次刷新歷史紀錄。2014/15年度國內年度結余為5024萬噸,2014/15年度預計5300萬噸,近幾年國內玉米連年豐產,臨儲大量收購,但下游需求疲弱,年度結余持續增加,當前國內玉米市場面臨較大的供應及去庫存壓力。
玉米庫存高企 國家去庫存心態迫切
臨儲收購價格下調 9月18日,2015年東北臨儲收購政策發布收購價格(國標三等質量標準)為1元/斤,相鄰等級之間差價按每市斤0.02元掌握,收購價格較上年下調240元/噸。
提高出口退稅率,補貼加碼,利好深加工企業 2014年12月31日,財政部發《關于調整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通知中提到提高部分玉米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此消息利好國內玉米深加工企業,下一步深加工出口力度可能增強。另外,近兩年東北深加工補貼力度不斷加碼,主要因國內玉米庫存居高,下游需求疲弱,導致國庫去庫存緩慢,通過補貼來提振深加工企業的參拍的積極性和開工率,有利于國家庫存的消化。
調整種植結構 目前僅靠下調臨儲收購價或加碼深加工補貼來消耗庫存是無法真正解決高庫存問題,穩步調整種植結構、引導農民向其他品種種植轉移則是去玉米庫存化的必經之路。6月28日,農業部在吉林長春召開東北四省區農業結構調整座談會,韓長賦提出調整玉米種植結構,東北四省區明年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1月2日,農業部發布《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優化種植結構和區域布局,提升農業的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目前國內玉米供需嚴重失衡,通過優化種植結構加上國家諸多政策支撐,長期來看,未來國內玉米價將走向市場化,有望國際接軌,屆時國內玉米市場將進入供需平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