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重要的中藥材產地,種植歷史悠久,素有“北藥”之稱。我省現有1456種中藥材,占全國中藥資源數量的8.7%,有30多種中藥材屬道地藥材,占全國的15%。黃芪、連翹、黃芩、柴胡、遠志、黨參、苦參等都是業界聞名的晉產道地藥材。可以說,大自然給了山西一座中藥材寶庫。
中藥材種植是很多農民的重要增收渠道。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已有265萬畝,其中種植面積155萬畝,野生撫育面積110萬畝,占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的12.6%。此外,中醫講究藥食同源,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并無絕對的分界線。山西的很多小雜糧也可以入藥,紅棗、核桃、小米、蕎麥、莜麥、胡麻等就常出現在藥方之中。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藥品消費觀念的轉變,中藥深加工的飲片、沖劑和提取的藥精、藥素市場需求不斷擴大。
我省僅有中藥飲片生產企業14家,占全國中藥飲片產值份額的0.3%,與中藥材大省的身份并不匹配。
全國有17個中藥材批發市場,而我省目前還沒有一家比較完備的批發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每年有80%以上的中藥材以原料藥運往河北安國、安徽亳州、河南禹州等國內幾大中藥材批發市場,只有15%左右被省內中藥廠消化。
藥材資源是中藥產業的基礎,做強產業首先要強化生產基地。發展中藥材產業必須圍繞我省優勢產品,打造一批規模化、標準化中藥材生產基地。
發展生產基地的同時,要提升產地加工水平。目前,可以調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性,通過政策引導,促成合作社的壯大、聯合,提升加工能力;通過做大合作社,逐步改變中藥材分散、粗放的產地加工方式,以專業化、規范化提升中藥材品質和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
中藥材產業是綠色富民產業,具有投資小、見效快的特點,從政策上應加以扶持、引導。今年工信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12個部委聯合制定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從省級層面,應整合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和示范合作社補貼等項目資金,統籌用于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優良品種選育、新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集中力量建設一批中藥材大縣、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