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時的盲目,王德亮付出了長達十年的代價。2014年,王德亮50歲,有的只是一身三百多萬元的外債,和六十多頂破舊不堪,沒錢翻修的蒙古包。
王德亮:十年不好過。

可就在2014年,王德亮偶然聽說養殖一種動物,可以白手起家,三個月快速賺取50萬。還有這樣的好事,王德亮一下子動了心。可他眼中這個天上掉餡餅一樣的機會,在別人看來又成了笑話。
牧民巴仁:人們聽太可笑了,聽都沒聽說過
牧民單片爾:什么資料都沒有,如果有人養了,我們能看看人家怎么養,可是沒人養過王德亮要做的究竟是什么呢?這一打聽才發現,王德亮要干的就是,養雞!養雞的人很多,怎么大家說起王德亮養雞,會有這么大的反應呢?原來,王德亮養的可不是一般的雞。
牧民:一般你喂糧食,它不吃。
牧民:跑得也快,會飛。
不吃糧食,還會飛?王德亮養的究竟是一群什么雞呢?記者跟著王德亮去一探究竟。一大早,七點多,王德亮帶著記者就出發了。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飛奔了一個多小時,才勉強靠著望遠鏡找到了雞的蹤影。
王德亮:在那里,那邊有一群。
讓記者沒有想到的是,王德亮竟然把5萬只雞,放到120萬畝草原上來養。平均24畝地才有一只雞!也就是平均1萬6000平方米才有一只雞。
這就奇怪了,就算是散養,5萬只雞,也不用放養在這么大面積的草原上,這又是為什么呢?
近兩個小時的車程,記者終于見到了這些不一般的雞,珍珠雞。
珍珠雞原產于非洲,兩翼發達有力,飛躍和奔跑能力很強。珍珠雞全身羽毛灰色并有規則的圓形白點,形如珍珠,因此而得名。
王德亮:這種雞很野,根本抓不住,一定要在固定的地方抓。
果然,因為草原面積太大,只要一追,珍珠雞就會四處逃竄,根本抓不到。既然這樣,我們的記者又想到一個辦法。
記者邱燕妮:我們從三面圍攻它。
有著豐富抓雞經驗的師傅告訴記者,要在草原抓雞,有個訣竅。
工人:不要嚇著它,要悄悄抓。
可這個訣竅也不是百發百中的。
記者:您也有抓不到的時候?
王德亮:這樣抓不住,要在它住的地方才能抓到它。
那究竟要在怎樣的地方才能抓到雞?這群珍珠雞身上又蘊藏著怎樣的商機呢?
希拉穆仁地處溫帶,屬干旱型荒漠草原,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特定的地理條件成了蝗蟲生長的沃土。希拉穆仁是國家農業部掛了名的蝗泛區,多年來,滅蝗一直是靠飛機灑農藥。但這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
包頭農牧業局草原站副站長:飛機滅蝗一開始,草原上的畜牧業就要受到影響。再一個就是農藥殘留。
與飛機滅蝗相比,另一種滅蝗方式則完全解決了這一問題,那就是靠雞吃蝗蟲。
包頭農牧業局草原站副站長:珍珠雞是比較理想的品種,我們的土雞吃幾天就膩了,但是珍珠雞只要有蝗蟲都會一直吃。
從2011年起,包頭市農牧業局曾連續2年,免費給牧民發放珍珠雞,讓牧民養雞滅蝗,可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包頭農牧業局草原站副站長:他們把雞都圈養在自己的旅游點,不放出去起到吃蝗蟲的作用。
牧民:我們夏天都是搞旅游,忙的很,沒有人手去放雞。
牧民:那個雞特別不好放,放出去就找不回家
牧民:雞的腿那么短,要怎么趕,不像牛羊,拿個套馬桿就趕跑了。
牧民沒有牧雞的習慣和經驗,珍珠雞野性強,放出去很少能再抓回來,因此不少牧民直接把政府發的珍珠雞宰殺吃了。另外草原上狐貍等野生動物眾多,珍珠雞放出去,就成了它們的盤中餐。

2014年,包頭市農牧業局想重啟牧雞滅蝗這個項目,第一年免費提供珍珠雞,并給予50萬元滅蝗補貼。但有了前幾年失敗的經歷,根本沒有人愿意承擔這個試驗項目。王德亮聽說了這個項目后,他決定放手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