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農資監管,確保農民利益,近年來,武清區市場監管局積極開展打假護農專項治理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天津市武清區現有農資經營戶417戶,其中全區95%農資經營戶分布在22個鎮街范圍內,涉農經營戶輻射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75%。按照市場監管委的安排部署,武清區市場監管局以全市打假護農啟動為契機,每年都召開全區市場監管所長、專管員、重點農資經營戶和生產企業代表參加的農資護農工作會議,傳達打假護農文件精神,宣布上一年度農資專項整治成果。各涉農市場監管所也要召開轄區內農資經營戶和生產企業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打假護農啟動工作會,明確農資監管重點,宣布上一年度農資商品典型案例,并面對面交流指導。
為做好全年農資市場監管工作,武清區市場監管局每年都安排執法力量對全區農資戶進行排查,摸清農資市場底數、開展農資質量監測“雙輪驅動”,鎖定重點農時、重點區域開展監測工作。通過“兩比、兩看”確定下一步監管重點,一方面對化肥產品與往年上市商品進行對比,看有沒有新的生產區域新品種;另一方面是銷售價格對比,看所進的化肥索證索票情況,檢查進貨票據,了解某一種化肥的銷售價格。通過與往年價格對比確定下一步在農資市場需要突破的環節,全方位把握全區農資市場的監管重點。
近三年來,通過狠抓農資經營戶比較集中的重點區域和以復混肥、復合肥、摻混肥為主的重點品種進行監測,武清區市場監管局在農資市場質量監測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2年抽檢46批次,有15批次有問題,占抽檢32.6%;2013年抽檢43批次,有11批次不合格,占25.6%;2014年抽檢34批次有7批次不合格,占20.6%;2015年截至現在抽檢28批次,有3個不合格占10.7%。
近年來,隨著武清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資市場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涉農面積區域呈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但在農資經營模式上卻出現了新的變化,由過去的小門小戶經營轉為農業合作社內部聯合經營。目前,武清區具有農資經營資格的專業合作社160戶,這些戶無需取得農資經營戶營業執照,直接與社內會員進行農資交易。這種集約式經營模式也給監管工作提出了新的管理課題。為此,武清區市場監管局及時跟進,利用大宗合同備案制度掌握索證索票情況,保障了這一新型農資供給形式。同時對一些大型批發戶進行復查,對不明來源化肥進行抽檢,做到全面撒網,重點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