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小山村 天天迎客來
“祖祖輩輩吃不飽,就靠賣點柴和草。”10多年前,這是新田縣蓮花鄉(xiāng)新屋場村的真實寫照。這個小山村,最多時曾有20多名“光棍”。
11月底,該村支書劉道忠卻自豪地對記者說:“僅今年,村里建起40幢小洋樓,每幢造價30多萬元。9名五保老人住進了人平35平方米的新房。”
新屋場村是該縣1958年修建金陵水庫時的移民村,人均不足5分地。是什么讓新屋場村發(fā)現(xiàn)了巨變?
南瓜闖出致富路
劉道忠1965年出生,1981年南下廣東打工。他回憶:“當時就想出去吃飽飯。”
2001年,劉道忠發(fā)現(xiàn)本地蔬菜在廣東很受歡迎。于是,他嘗試用本縣的客運車托運蔬菜到廣州販賣,一趟能賺300多元。
2003年,劉道忠回村試種下1畝“一串鈴”小南瓜,收入近5000元。第二年,他動員村民種植。廖建林等10多名貧困戶被他說動心了,當年發(fā)展小南瓜30畝。廖建林的2畝小南瓜收入1萬多元。
到2007年,村民們還流轉鄰近村的耕地,種植訂單蔬菜1100畝。
山村建起大農場
2010年,劉道忠結識了廣東東升農場負責人區(qū)景泰,區(qū)景泰在新屋場考察后,認為這里群山環(huán)抱,土質肥沃,適合發(fā)展有機蔬菜種植。計劃連片流轉耕地30年,完善基礎設施,創(chuàng)建新田縣東升農場。
聽到消息的村民紛紛找到劉道忠:“土地給你了,我們將來吃什么?”
“兩年后,大家才放心把耕地流轉給農場。”今年76歲的村民賴大昆說。他的2畝地每年有1000元租金“進賬”,他和老伴在農場工作,年收入3.9萬多元。他對記者說:“這比自己種地收入要高,更重要的是沒了風險。”
2012年,農場流轉新屋場和鄰近雷公窩、岡上等村耕地5000多畝。投入3600多萬元硬化水渠、建滴灌系統(tǒng)、冷庫等。蔬菜主要銷往香港、澳門、新加坡。
目前,農場長期用工600多人,平均年齡56歲。新屋場村70%的家庭有人在農場務工,全村形成了有技術的年輕人在外務工,年紀偏大的“50后”在農場務工的發(fā)展模式。
村民邱運忠全家7口,兒子兒媳在外打工。他和妻子,還有70多歲的父母都在農場務工,人均收入2萬多元。
觀光農業(yè)促小康
蔥郁的蔬菜地里有了觀光道,依山傍水建起了新景觀……記者看到,觀光農業(yè)正在新屋場村興起。
去年5月,劉道忠在村支部換屆選舉中當選村支書后,帶領村民依托農場發(fā)展觀光農業(yè)。
在農場從事管理工作的村民劉道春介紹:“游客可以體驗采摘、加工蔬菜的樂趣,可以觀賞蔬菜的冷藏、脫水等全過程,可以開展垂釣、野營等旅游項目。全村家家戶戶都參與旅游業(yè)。”
“天天有客來,自釀的米酒也賣出了好價錢。”村民彭京東說。他與妻子在農場務工5年,建起了小洋樓,又辦起了農家樂。
劉道忠接過話茬,說:“今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至少在萬元以上,預計明年將大幅增長。我們正在規(guī)劃50套住房,為年滿60歲以上的村民免費提供人平35平方米以上的住房。進一步完善各項福利,爭取全村明年實現(xiàn)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