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省高青縣黑里寨鎮黑三村張興國家里的4畝地大約2500公斤玉米,按0.81元∕斤的價格全部“清倉”;同樣是4畝地,本村農民王保剛9月初就將玉米“全株”賣給了德忠奶業合作社,此后他還多收了一季蘿卜;盡管眼下正值養殖業“寒冬”,但德忠奶業的465頭奶牛日均產奶維持在54公斤的較高產出量。在今年玉米行情遇冷的大背景下,高青畜牧業靠“糧改飼”走出了了調整深水區,做成了玉米變身增值的特色品牌。
德忠奶業,2008年就開始了他們的糧改飼之旅。“那時一般的養殖小區做的是‘黃貯’(玉米成熟后單純收儲玉米秸稈)。實際意義上的青貯‘糧改飼’飽受爭議。”德忠奶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德忠說,在人們眼里,玉米尚不成熟,提前收割了可惜,合作社一年的青貯量僅有四、五十噸。“當下,玉米的用途主要有兩個,一是用作工業原料,再是作動物飼料。對于食用粗飼料的牛、羊、鹿來說,將玉米加工成面粉精料反而降低了營養價值。”高青縣高級農藝師劉玉東在接受采訪時說,全株青貯的玉米氣味芳香,適口性好,牲口容易上膘。“青貯要選擇在玉米籽粒乳熟末期、蠟熟前期。這個時候的玉米產量高、營養價值也最高。”
2013年,我國奶業發展步入調整期,奶價的持續低迷讓不少養殖戶做出殺牛、倒奶的不理智行為。而與此同時,高青的“糧改飼”草牧業改革卻開展得如火如荼。在王德忠看來,奶農粗放式的養殖管理決定了國內奶業市場的低迷。這一時期,德忠奶業不斷在糧改飼上攻城掠地,除了當地的玉米種植戶外,他們還將“勢力范圍”延伸到鄒平、桓臺等地。他們將青貯后的玉米密封儲存,在飼喂階段,利用TMR全自動攪拌機對飼料進行充分攪拌,按不同比例配比,再分派給不同年齡段的奶牛種群。“糧改飼”給他們帶來的最直接的是較高的效益,奶牛產奶量由過去的30來公斤提高到50多公斤(奶牛產奶大約以35公斤∕頭作為贏利平衡點,高出35公斤才能贏利)。德忠奶業靠糧改飼走出了調整深水區,并帶動了貴杰、乃強等眾多養殖小區的轉型升級。2014年,德忠奶業合作社被農業部表彰為國家級示范社。靠糧改飼,高青縣也創造出了“山東黑牛”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品牌。
糧改飼到底能創出出多大效益?
王保剛是在9月初將地里的玉米賣給了德忠奶業(機械費由合作社負責),一畝地大約出4噸秸稈,每噸售價340元。玉米收獲后,老王在地里又撒種了一季胡蘿卜,胡蘿卜在11月初收獲,按其2000公斤產量、1元∕公斤價格計算,畝增收入1000多元,合計收入是玉米收益的2倍。
而從養殖角度算,一畝地的青貯玉米(需再摻其它配料)經牛過腹可換來二百至三百公斤的牛肉或7000多公斤的鮮奶,收益更是成倍翻番。此外還有牛的糞肥等副產品。利用牛糞,又可以種植“五彩農業”(大米、西瓜、西紅柿、黑牛、黃河魚等高青特產),漚制沼氣、養殖蚯蚓、種植杏孢菇等,高青將牛糞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同時也展現了高青“糧改飼”的威力。
糧改飼能否保證農民收入、獲得大面積推廣?
劉玉東說,畜牧業在我國尚處起步階段,從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看,豬禽肉占比高達85%,食草型的牛羊肉不足15%。全國大約80%的玉米、15%的小麥和45%的農作物秸稈被用作畜禽飼料。“這種生產方式,提供營養物質總產量和生產效益都顯著低于直接飼料草生產。”
他說,我國正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做出了推進“糧改飼”發展草牧業的決定。山東省推進“糧改飼”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稿顯示,今后5年,山東計劃發展全株青貯玉米3000畝連片種植面積50萬畝,帶動養殖場戶種植面積500萬元,基本滿足60%奶牛、30%肉牛、20%肉羊飼喂需要。
“根據糧食、牧草與畜產品之間存在的價格傳導關系分析,明年全株玉米的價格理應會有下跌,但從近些年的經驗看,其收益仍會與單純賣糧收益相當。如再種一茬作物(蘿卜、白菜、菜花等生長期短的作物均可),收益明顯高出糧食。而‘糧改飼’卻有利于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其重要性已經得到玉米種植戶、畜牧養殖戶的普遍認可。”王德忠說。
糧改飼拉長壯大了高青的畜牧產業鏈,他們以糧改飼為起點形成了從標準化糧食種植到健康養殖、再到綠色種植的農業循環產業鏈。2014年,該模式被農業表彰為“畜牧標準化養殖優秀模式”,在國內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