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不少合作社處在“小散”階段,信息不互通、抵御風險能力差、互搶市場等現象很常見。而在肅寧縣,益源種植專業合作社與雙信、天誠合作社聯合,拓寬銷售渠道,調整種植結構,聯合謀新路。
昨天,近1.5噸石磨小麥剛剛加工完畢運往北京,劉繼福可稍稍松口氣。作為肅寧縣益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劉繼福如今又多了一重身份——三個合作社聯合社的領頭人。對于他來說,肩上的擔子又重了,他必須鉚足勁兒,讓合作社聯合之路走順走遠。
成立于2010年的益源種植專業合作社,以種植、加工綠小麥、黑小麥、黑花生等特色雜糧為主,直銷網點遍布東北、華北、東南等全國各地,并與北京“家樂福”“美廉美”等大型超市簽訂了供貨協議。
300克包裝的“黑五類”一箱賣到169元,3瓶750毫升的黑花生油一箱能賣190元,1.5公斤左右的蔬菜經過分揀加工,就能賣到30多元……經過加工包裝的農產品,身價倍增,劉繼福也切切實實嘗到了特色加工帶來的甜頭。
作為聯合社的發起人,早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劉繼福就享受過聯合的待遇。
“當時,俺種植的品種有限,大多沾了其他合作社的光。”劉繼福饒有興致地回憶道,“俺與外地9家合作社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他們種植,俺負責回收、加工、銷售。后來,周邊幾個蔬菜種植合作社經常出現賣難,俺又在附近鄉鎮設立專門的分揀站,直接在地頭收購菜農種植的菜,然后經過分揀、殺菌、包裝成精品菜,跟著小雜糧一塊兒運往北京。”
合作社產銷合作既能擴大銷路,又能互惠互利,劉繼福懵懂地意識到了聯合的效應。
誰知,去年在廊坊農產品展銷會上,劉繼福與雙信蓮藕推廣合作社負責人李東良的不期而遇,讓聯合的想法碰撞出了火花。
李東良的合作社種了100多畝蓮藕,單賣鮮藕收入有限,但搞深加工,購置切片設備又需要資金投入,而且精包裝只能取中間藕段,兩頭的藕尖都得廢掉。劉繼福以前做過火腿加工,切片設備至今閑置著,而且他能利用加工黑麥面條的設備,把李東良扔掉的藕尖加工成藕面條。兩個同鄉人一細細切磋,便達成了一致:優勢互補、聯合致富。
窩北鎮北于家莊村天誠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郭艷忙,對劉繼福的特色小雜糧早有耳聞。他早些年在外包工程,經常聽到村里鄉親們種地的煩惱。2012年,他回村成立合作社,種植韭菜、葡萄。雖說每畝地能收入四五千塊錢,但他仍有個心結:不能眼瞅著村里沒入社的一半土地掙不著錢,要是能和益源合作,讓鄉親們也種些特色小麥,一公斤高出六七角,一畝地就能多收入四五百元。郭艷忙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了劉繼福,一方要求搞點特色種植,一方又正有擴大種植規模的需求,聯合的意愿就這樣達成了。
“設備共享,銷路互補”,于是,這三個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聯合闖富路。
雙信合作社的藕借助益源在農產品深加工、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優勢,能擴大銷路,提高收益,益源也因此豐富了產品種類;天誠合作社計劃種植1000畝黑小麥,由益源提供種子、化肥、農藥,再由益源負責收割、收購、加工、銷售……大銷路、大規模、大效益,三家合作社的“再合作”魅力無限。聯合切勿一哄而上。
俗語說得好,“眾人拾柴火焰高”,形象說明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在采訪過程中,三位合作社的負責人反復提到一句話:過去單個合作社要解決一家一戶辦不好、辦不了的事,現在聯合起來優勢互補,就能解決自己都辦不好、辦不了的事。
合作社由農民“抱團兒”形成,聯合社則是由合作社再“抱團兒”組建。由“抱小團兒”到“抱大團兒”,將改變單個合作社規模小、對接市場難等種種窘境。
益源合作社閑置的切片設備能為雙信合作社的藕深加工提供便利;天誠合作社種植黑小麥能提高自己社員收益,同時益源的種植規模擴大了;三個合作社都有各自的客戶群,彼此推銷各自的產品又為各自的銷量錦上添花……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這就是聯合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效益。
好處多多毋庸置疑,合作社聯合也不宜一哄而上,如果合作社質量不平衡、管理不規范,即便搞了聯合,仍是一盤散沙,反而更加大了市場風險。此外,合作社長期聯合下去,成員勢必會增,范圍也會逐漸擴大,“人多想法多”,如何規范管理,如何協調彼此利益,實現聯合持續合作,仍需要謹慎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