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河北省圍場縣城子鄉的大地上白茫茫一片。國道111路邊的一塊荒地上,城子東升馬鈴薯儲藏庫的招牌在白雪的映襯下格外醒目,東升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一排排拱頂非字型貯藏窖群就坐落在這里。合作社負責人劉小東正忙著打開窖頂上的透氣孔,為馬鈴薯通風。“自從我們建了這個窖,土豆儲存放心多了,什么時候價格合適就什么時候賣!”劉小東說,這個窖群貯藏能力有5000噸,建窖一共花了260萬元。
走進貯藏窖,一條通道貫通到頭,48個窖洞分兩邊排開,每個窖洞4米寬,16米長,洞門一個挨著一個,就像城市里的“筒子樓”。窖洞里堆滿了土豆,十幾位社員正在分揀。
圍場縣是馬鈴薯種植大縣,年均種植馬鈴薯60萬畝,產量120萬噸,馬鈴薯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但由于缺乏先進適用的馬鈴薯貯藏設施,豐收不增收的風險在加大。
“不建窖不行啊!過去馬鈴薯賣不掉的時候,只能放在簡陋的土窖里。不能通風,控制不了溫度,農民有時只能眼看著辛辛苦苦種出的馬鈴薯慢慢發芽、腐爛,白白損失掉,心疼啊!”圍場縣產業辦羅海燕說。
其實,這在我國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現實困境。據測算,我國每年農產品產后損失超過3000億元。2012年,農業部、財政部啟動實施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旨在為農民科學貯藏和錯季銷售提供保障,以擺脫這一困境。就在當年,劉小東召集合作社20余名社員合作興建了這些窖。“國家一共補貼了100多萬元。如果沒有這個錢,建庫難度不可想象。”劉小東說,現在自己種了2000畝土豆,一畝差不多能收三噸多,每季窖藏2000噸以上,錯季銷售,扣除貯藏和挑揀費用,一噸多掙400元,就多收入80萬元左右。“今年秋季地頭價4毛錢一斤,現在8毛5,貴了一倍多。”
“新窖代土窖,土豆變金豆。”這是當地農民對新型馬鈴薯貯藏窖的評價。據統計,截至2015年,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累計為農民減損增收9億元,錯季銷售增收4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