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廣東省廣州市在轄內四區先行開展家禽“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這意味著,在廣州市試點區域的394個家禽檔口,再也不能進行活雞現宰交易,改為生鮮雞銷售。對于早已習慣活禽現宰現賣的廣州市場來說,關閉活禽市場,推廣生鮮雞銷售,一方面考驗著供應商、批發商和零售商改變生產方式的資本和能力,另一方面,挑戰著普通市民長久以來的消費習慣和飲食傳統。
供應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每天凌晨4點鐘左右,廣東天農食品有限公司(下稱天農公司)屠宰廠的生鮮雞都會由冷鏈配送系統送往廣州中轉中心,再發送到各終端零售點。在此之前,肉雞要經過放血、脫毛、掏膛、預冷、包裝等統一屠宰加工程序。天農公司和廣州江豐實業有限公司、廣州市百興畜牧飼料有限公司是此次廣州試點家禽“集中屠宰生鮮上市”的3家指定家禽屠宰加工公司。天農公司擁有符合歐盟標準的禽類屠宰加工廠,日宰能力10萬只雞。
然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卻總是要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市場普遍反應冷淡,生鮮雞的銷售一直處于低迷狀態。“試行第一周每日還能銷售2000只~3000只,但是維持了一個月之后銷售量的下降趨勢就很明顯,現在每日的銷售量滑到了300只~500只。”天農公司的行政總監韋壯立告訴記者。
天農的遭遇不是個例,在家禽生鮮銷售政策推行之初,廣州的生鮮雞日均銷售量約有4000多只,而在7月底的時候,這個數字大概下降到了2500只左右。
雖然起步艱難,但仍有企業躍躍欲試。6月底,廣州確定了第二批試點生鮮家禽屠宰企業,這四家企業主營雞、鴨、鵝、鴿等家禽品種。增加試點企業有望豐富生鮮家禽的品種,也為10月份生鮮家禽在全市的推廣提前供應準備。
零售檔主:慘淡經營等待補貼
“以前自己屠宰,能省下3塊錢屠宰費,現在進貨不僅要多掏屠宰和配送費,顧客也嫌東西貴而不買。”在廣州市荔灣區龍津市場,肉雞檔主黃先生說。以往,雞檔的檔主都是自己屠宰,現場售賣。如今統一屠宰,冷鏈配送,一只雞的進貨成本就要增加7元左右。而市民還不能適應生鮮雞的肉質、口感和價格,試點檔口的生意從一天幾十只到一天十只也賣不出去。
除了進貨成本,令零售檔主感到壓力的還有檔口改造成本。根據廣州全市的生鮮家禽試點上市檔鋪改造標準,生鮮家禽的銷售檔口規格為“一房一柜一展臺”,為達到生鮮雞的保存標準,檔主們需要為各自檔口配備至少一臺冰柜,成本在數千元到一萬元不等。
為了提振生鮮家禽銷售商信心,今年6月份,廣州市出臺了家禽生鮮上市終端銷售試點補貼發放細則,補貼發放細則包括:試點市場在9月5日前憑申報材料申請檔口升級改造補貼,每個檔口補貼拆改費9000元,冷藏設備配置費1.1萬元;試點市場內5月5日在冊的原活禽檔經營者,至9月30日前已轉營生鮮家禽滿60天的,結合轉營效果可通過以獎代補給予4000元的一次性經營引導補貼。
消費者:主動消費仍需推廣
在廣東,向來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雞肉在廣東人的飲食結構里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對于向來在烹飪上追求“鮮”味的廣東人而言,活雞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據廣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3月份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66%的受訪市民擔心市場不賣現宰活雞后,雞肉質量不好。
除了擔心生鮮雞的質量問題,價格因素也影響了消費者的選擇。“現宰活雞十多塊錢一斤,生鮮雞便宜的也要十幾塊錢一斤,一整只雞比活雞貴十幾塊。”家住廣州市荔灣區的曹阿姨說道。
事實上,對于消費者普遍擔心的質量問題,生鮮雞的供應商已有應對措施。在市場供應的生鮮雞產品包裝上面都一個二維碼,用手機一掃便可得到雞只的信息,包括雞只生長天數、屠宰時間、保鮮時間等等。
對于市場的反應,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鄭惠典表示,如果把單位飯堂、超市等消費算進去,生鮮雞的銷售量已經占了廣東家禽消費量的40%,而對于個人來說,消費習慣仍需培養。鄭惠典舉了一個例子,香港現在的生鮮雞供應占了市場供應量的70%~80%,這個成果也是推行了10年~20年才有的。
“生鮮雞售賣是一個趨勢,對于阻斷疫病的傳播非常有效。”鄭惠典表示,家禽生鮮上市后對“H7N9”的防控是有效的。
信息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