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抱團發展,瞄準高端市場,與科技機構合作,走綠色無公害的路子……利津縣鹽窩鎮維新村菜農嘗到了蔬菜合作社的甜頭。短短兩年時間,維新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已擁有社員22戶,經營土地120多畝、蔬菜大棚30個。
維新村是個典型的農業村,但長期以來,該村人口多、土地少,農業收入非常有限。上世紀90年代初,維新人開始嘗試種植大棚蔬菜闖市場,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蔬菜種植經驗。維新村的村民人實在、肯吃苦、菜品好,加之離鎮上的北嶺蔬菜市場較近,種出的蔬菜一直不愁賣。
不過,20多年圍著蔬菜打轉轉,他們也有許多難言之苦:中間環節太多,好菜帶不來高收益;許多商販先收菜、再定價、晚給錢,菜農沒有話語權;旱澇不均衡,經常增產不增收;品質提升難,抗風險能力差……針對這些情況,2014年1月,村民張桂峰發起成立“利津縣維新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大家抱團經營。
按照合作社規定,凡是維新村的菜農均可入社,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不收取任何費用;入社者贈送2瓶沖施菌液(每瓶1000毫升,能沖施1畝菜地);合作社收入的利潤70%進行年度分紅。章程明確,有益無害,村里的菜農積極響應,合作社迅速發展壯大。
合作社調查摸底發現,入社社員年齡偏大,文化底子差,種植全憑老經驗,新鮮事物難以接受。一些村民種菜喜歡使用氮磷鉀,少用土雜肥,導致土地酸化程度高。通過調查,他們也發現,當前城鄉市民最擔心的是蔬菜農藥殘留超標問題。消費者最青睞的是綠色無公害蔬菜,同時在包裝、品種、品相等方面也有許多要求。
“只要大家有要求,我們就能做得到。”為有效杜絕蔬菜藥物殘留問題,合作社首先將國家禁用的20種藥物通過展板上墻,要求全體社員在展板上簽字承若不使用。為每戶社員發放兩個記錄本,一個記錄在蔬菜生長過程中使用了哪些農藥和化肥(品種、劑量、使用時間等)。另一個記錄蔬菜種植的時間、生長過程、發生病蟲害時間等。每個季度,合作社都會收集記錄本,進行評比,在社員中評出蔬菜種植管理一、二、三等獎。同時,對所售蔬菜實行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的全程追蹤制,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問責到底。
以申報國家農業部綠色無公害蔬菜為契機,2015年9月,維新合作社參加了農業部在日照舉辦的三年一期的無公害蔬菜內檢員培訓。11月,通過縣供銷社牽頭,與煙臺陽光喬電子商務平臺公司簽訂三A成員合同。12月中旬,縣供銷社領導和陽光喬專家組一行來到維新蔬菜基地現場指導。蔬菜專家就長期困擾菜農的一些問題給出了解決辦法,并在種植模式、施肥方式方面提出了優化建議。專家團對還對合作社基地土壤取樣,帶回陽光喬總部進行化驗。
張桂峰告訴記者,合作社收購菜農的蔬菜,價格是批發市場的2倍。所收蔬菜以合作社名義銷售,但社員也承擔著追蹤風險。合作社會對蔬菜進行分裝,每種蔬菜都有身份證,身份證上記錄著蔬菜種植時間,收獲時間,種植者的姓名、電話,并蓋有合作社的公章。為支持合作社發展,鹽窩鎮還為合作社配備了蔬菜快速藥殘檢測儀,15分鐘出結果。每批蔬菜裝箱前,合作社都利用儀器設備會對菜品進行檢測,將報告單貼在外箱上。
“合作社的路還很長,而且困難重重,可既然選擇了帶領鄉親們共同闖市場,我們就要做出一番新天地。我們的宗旨是:用真情打造維新蔬菜的品牌。從田間到餐桌,保障客戶的身體健康。”張桂峰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