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對于彭水縣巖東鄉岍山村村民何志俸來說,是一個圓圓滿滿的團圓節。“兩個兒子一直在外面打工,家里長期是老伴和我,今年算是過了一個真正的團圓中秋節。”何志俸高興得合不攏嘴。一起回來的,還有媳婦孫子們,讓年歲已高的老何終于體會到中秋兒孫膝下的滿足。而孩子們的回歸,來源于去年4月的一個決定,承包流轉土地,春種高淀粉紅薯,秋種油菜花,老何家變成了種薯大戶,年收入由幾千元變成上萬元,不僅如此,村民們也到他的地里做活路,帶動鄉鄰們增收。
貸款承包流轉土地
昨天,何志俸在彭水縣巖東鄉岍山村,自家承包的470畝高淀粉紅薯地查看紅薯長勢。“今年雖然雨水偏多了點,但對紅薯沒有影響,肯定豐收。”
65歲的何志俸是土生土長的巖東鄉人,和村里其他村民一樣,何志俸40多年如一日,守著他家的4畝土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耕種水稻,“只曉得種水稻和苞谷。”4畝地,何志俸一家一年的收入不過5000元,一家人一年勞作下來,只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慢慢地,何志俸的兩個兒子成年后,相繼離開家,去福建、新疆等地打工。
村里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占了一大半,很多地都荒了。2012年,鄉里決定將閑置土地承包流轉出去,并且引進了重慶群英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等11家涉農企業,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村干部找到何志俸,向他推薦了高淀粉紅薯種植,由紅薯加工企業直接收購,有保護價不愁賣,村里每畝地還有100多塊錢的補助。
何志俸動了心,去年4月,他花32萬承包了170畝流轉土地,“找銀行貸款8萬多,找親戚朋友借了20萬,還有省吃儉用的錢都投進去了。”
去年收入近5萬元
這筆錢對于老何一家來說,不是個小數目,他的信心和決定,來自于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購買保障。
老何和鄉里引進的群英農業公司簽訂協議,他種的高淀粉紅薯種子、肥料、技術,都由群英農業公司統一供應,特別是技術關,公司還派駐了技術專員,在老何家同吃同住,手把手教老何種高淀粉紅薯。
最關鍵的銷路問題,由群英農業公司統一解決。“產多少收多少,鄉里為了扶持,還定了保護價,不低于4角錢1斤,比普通紅薯每斤多賣至少2角錢。”
去年10月,老何家的高淀粉紅薯第一次掛果,170畝紅薯,收入近5萬元。一季紅薯的收入,就是以前全年收入的10倍。
孫子給我當會計
土地要科學地種才能增收,10月份收過紅薯后,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何志俸沒讓地閑著,栽種油菜花,交叉種植。
也就在第一個紅薯產出年,老何越干越起勁,把承包地增加到470畝,“技術人員說今年地里的紅薯畝產能達到6000多斤,再加上油菜地的收入,今年預計每畝產值能有2400元。”何志俸除去請工人費用和其它成本,“50多萬的年純收入是沒有問題的。”老何對此很有信心。
今年,聽到老何在老家把紅薯種植干得紅火,他的兩個兒子帶著家人先后回到老家。“我孫子都20歲了,現在在給我當會計。”說到這里,老何樂得合不攏嘴。
帶動了村民增收
又是一年豐收時,何志俸這幾天在忙著收割的準備工作,470畝田地,他將雇用100多村民挖紅薯。
劉云英是第二年幫老何收紅薯了。“每天工資70元,按照播種收獲,每年我在何志俸那里,要領5000多工資。”看到種薯大戶越來越多,云英的老公去年買了耕土機,一年光是機器耕田,就能增收1萬多元。
而對于何志俸,種了一輩子的地,如今他不用再親自下田了,“現在主要做管理工作了,種地都請人,也是給村民增收噻。”
對于未來,何志俸信心十足,“今年一定把借的錢都還完,以后日子好了我們家也去城里買套大房子。”
據介紹,截至目前,巖東鄉共引進涉農企業11家,“在這些公司的示范帶動下,巖東鄉300多戶村民種植了高淀粉紅薯,目前紅薯長勢良好。”鄉農服中心主任安光文說,企業的引進,帶動了全鄉村民的致富熱潮,各項產業正在示范帶動下逐步發展起來。
此外,種植優質甘薯產品在彭水縣逐漸發展為產業鏈,前期的甘薯種植初具規模,甘薯初加工和深加工企業也在這里扎根。今年,全縣甘薯種植面積達30萬畝,優質甘薯基地化種植18萬畝(其中實施高產創建2萬畝),集中建設16個重點鄉鎮,種植農戶達到8.7萬戶,年產鮮薯48萬噸,全縣農民人均增收642元,薯農戶均增收3800元。
信息來源: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