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種植的28畝糯橄欖已經掛果,今年實現收入1萬多元。下步計劃走‘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擴大種植規模,生產橄欖酒、橄欖果脯等系列深加工產品,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近日,龍陵縣龍山鎮芒麥村阿昌族村民趙興冊告訴記者。
龍陵縣98%的國土面積都是山區,全縣橄欖資源豐富,特別是境內怒江和龍川江沿岸海拔1000米至1500米的干熱河谷地帶,分布著大量的野生橄欖資源。近年來,該縣圍繞“生態立縣”戰略,因勢利導,選擇從當地野生滇橄欖選育的耐寒耐瘠和果大、肉厚、汁多優良滇橄欖品種——高黎貢山糯橄欖作為主要發展樹種,著力打造怒江和龍川江畔的“橄欖谷”、恢復“兩江”流域干熱河谷區域生態植被,加快林農脫貧致富步伐。兩年來,全縣共建橄欖早實豐產樣板林基地500畝、良種采穗圃200萬畝,發展糯橄欖20000畝,惠及“兩江”沿岸的5個鄉鎮近5萬戶林農。
此外,該縣以建設“森林云南”、“森林龍陵”為契機,出臺了《龍陵縣怒江沿岸林業生態建設規劃》等多項規劃,以糯橄欖、澳洲堅果等為主要造林樹種,推進怒江沿岸林業生態建設。據介紹,糯橄欖4年進入初產期,8年進入盛產期,畝產可達250公斤,每年每畝可實現經濟效益2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