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日凌晨5點,河南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城,實時氣溫-3℃。風吹過,寒入骨。
昏黃的燈光下,蔬菜車上長達二三十厘米的冰掛,反射著寒光。菜販們給蔬菜蓋上了兩三層棉被,自己卻蜷縮在貨堆里避風。他們守護的,不只是自己養家糊口的生意,更是百姓舌尖上的味道和春節廚房里的菜香。
這里是中國“南菜北運”的中轉站,是河南最大的蔬菜果品批發中心,是鄭州市民最大的“菜籃子”,是周邊10多萬人的“飯碗”。
上周末開始,一股“霸王級”寒潮席卷我國,河南最低氣溫達到-16℃,鄭州也刷新了6年來的最低氣溫。昨天凌晨,大河報記者實地體驗菜販們的“冰點生活”。
寒潮
凍得手臉泛紅為了干活方便 不敢穿太厚
畫外音:賣得不及時,10多噸小芹菜被凍壞,只能扔掉
26日凌晨5點,天還未亮,遠離鄭州市中心的中牟萬洪路街頭,寒風颯颯。一輛輛滿載蔬菜的貨車,從河南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城(下稱萬邦)門口魚貫而入,車燈照亮路上的冰碴,卷起陣陣寒意。
園區內的攤位旁,已有不少菜販停好了車、擺好了秤,靜靜等待買家。2個小時后,這個河南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將迎來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刻。
氣溫-2℃,21歲的菜販常偉良不時地跺腳搓手取暖。看到有人來問價,一臉疲憊的他頓時來了精神,熟練地開箱推銷起來,“這是從云南西雙版納運來的扁豆,個頭大、新鮮,本地種不出來這種扁豆。”
借著燈光,一名山東買家抓起一把扁豆,打量、詢問了一番后甩出幾句話:“給我裝300箱吧,這是1000塊錢訂金,等會我開車過來拿。”不用打收條、也不用刻意看鈔票的真假,雙方交易全憑人與人之間那份最簡單的信任。
“比著以前,這300箱只能算是小生意。”常偉良說,最近幾天因為天冷,菜不像前段時間那樣好賣了,“天冷下雪,高速上結冰,外省來買菜的客戶少多了。”因為蔬菜怕凍,拉到物流園后即便是低價甚至賠錢,也要抓緊時間賣掉,“往常,一箱扁豆能賣100多塊錢,現在給60元就出手了。”
前幾天,鄰近攤位的一個菜販拉了一車小芹菜來賣,因為售賣不及時,結果10多噸菜被凍壞,只能扔掉。而為了穩定客源,與客戶形成長久的供需關系,不管賺多賺少,菜販們需要一年四季不間斷地往鄭州進貨。
從凌晨5點多忙到天亮,雖然凍得手臉泛紅,但為了干活方便,常偉良卻不敢穿太厚的衣服。不管是刮風下雪,他和其他菜販一樣,都要一直站在寒風中等待客戶,直到整車菜賣完為止,“要是實在太冷,就躲到車上的貨堆里避避風。”常偉良搓著手說。
風向
葉菜價格波動最大荊芥成了菜王
畫外音:有些蔬菜大棚被壓塌,出菜量少了,菜價自然也就高了。
遇到極端天氣,葉菜類蔬菜是菜價的“晴雨表”。
在萬邦做了5年多生意的吳春俠,是物流城里數得著的賣菜能手。43歲的她,幾年前從老家商丘來到鄭州做蔬菜生意,主營菠菜、蔥、荊芥等葉菜類蔬菜。一些蔬菜采摘時比較新鮮、水分大,所以裝菜的貨車尾部經常可以看見水滴。這幾天太冷,水滴就變成了長達二三十厘米的冰凌。
天氣太冷,吳春俠出門都是“全副捂裝”,穿戴整齊只露兩只眼睛,“這個時候也不講啥好看不好看了,暖和最重要。”但是,她說,比人更嬌貴、更需要保暖的,是蔬菜。
為避免天太冷把蔬菜凍壞,吳春俠和工友們給蔬菜蓋了兩層棉被、一層塑料布。按客戶開的貨單備貨,稱重、裝貨、幫客戶推車,每次忙活起來,吳春俠似乎忘記了自己是個女人。餓了就在物流園里的小吃攤上買點吃的,有時連熱水都喝不上。為了讓一些菜看起來新鮮,有時還要給蔬菜“洗澡”。
“寒潮來到后,小蔥比以前貴了5毛(一斤)。”吳春俠說,荊芥漲價更厲害,現在批發價一斤賣到了25元,相當于一把菜葉要10多元錢,幾乎成了菜市場里最貴的蔬菜王,“很多超市進這些葉菜時都很猶豫,害怕價格太高沒顧客買。”
不過,吳春俠說,價格增高也是有情可原的。她進的葉菜類蔬菜都是從附近村莊的蔬菜大棚里采摘來的,“前幾天下雪,有些蔬菜大棚被壓塌,出菜量少了,農民的種菜成本也變高了,我們進菜的價格自然也就高了。”
浮沉
極寒天氣 菜價上漲菜販仍然賠了
畫外音:今年感覺鄭州比俺們那嘎達還冷“今年感覺鄭州比俺們那嘎達還冷,手腳都凍傷了。”從遼寧來鄭州販黃瓜的程建霞說,從東北到鄭州16個小時車程,這條運菜之路她已經走了8年。
47歲的程大姐戴著口罩,但從眉眼之間皮膚的紋路,仍能看出“風里來雨里去”的辛苦印記。
“影響菜價的因素很多,單就萬邦這個市場便會有代賣、代收、車位費等費用,而這些費用也是隨著市場行情調整的,比如節前這幾天,進出的貨車大幅增加,物流園賣菜的車位費一天就漲了一百塊。”程大姐說。
她算了一筆賬:去年從菜農手里收來的黃瓜每斤2.5元,今年由于天冷收購價提到了3元,加上運費、代賣、代收、車位費、稅費這些成本,平均到每斤的成本大概0.3元左右,她出貨的價格為3.4元,每斤掙0.1元錢。
“可是,極寒天氣下,來拉貨的人明顯減少,貨根本賣不動,往年春節前半個月開始,每天早起4點就有好多人前來提貨,這幾天6點多也不見幾單生意成交,一批貨好幾天都出不完,加上凍壞的菜的損失,實際還是賠錢!”程建霞說。
“極寒來得太突然,菜價是漲了,可凍壞的菜損失更多!”隔壁攤位上從云南販運豆角的老杜也嘆氣道:“最冷那天,裝豆角的網袋都是冰,凍得跟條石一樣,扯都扯不動,豆角全凍了,十幾袋豆角就賣了35塊錢!”
“這車不掙,下車掙唄,賣菜講究的就是轉得快,菜必須新鮮來新鮮走,”老杜告訴記者,“只要不再下雪,春節前會有一波好行市,菜販們也都會趁著行市相應漲漲價,補下這幾天極寒天氣造成的損失,我們都指望著這波行市能夠回家過個好年呢!”說到這兒,老杜的臉上露出一點喜色。
期許
盼望春節前能有個好行市
畫外音:這是五大對天氣最敏感的行業之一
鄭州是“南菜北運”的中轉站,萬邦更是鄭州乃至河南最大的“菜籃子”。體量60萬平方米的萬邦,是河南最大的蔬菜果品批發中心,承擔了鄭州80%的蔬菜供應量。同時山東、東北、新疆、海南、江浙等地的蔬菜水果都在這里集散批發,走上周邊多個省市市民的餐桌。
“冬天的蔬菜供應主要來自海南、兩廣、福建、江浙等南方省份,每天有1500至2000車、約4萬噸的蔬菜在這里交易。”萬邦市場管理部負責人程成說。
鄭州市內大型超市永輝、丹尼斯等都在萬邦有固定的采購點,市區的很多農貿市場走二級批發也從這里發貨,然而這里80%的農產品還是要向周邊省市輻射批發,其中外省批貨量最多的是來自東北和山東的客戶。
可以說,萬邦作為交易量如此龐大的農產品物流集散地,園內菜品的交易價格變動對市場的影響相當廣泛。
萬邦負責市場監測的崔亞楠說,菜價普遍上漲主要是因為極寒造成的蔬菜上市量減少。
“園區內葉菜類平均漲了3至5毛錢,其中大白菜從每斤3毛漲到了8毛,上海青從每斤2.5元漲到了5元,都翻倍了,鄭州市區的各超市、農貿市場菜品價格也會跟著漲!”崔亞楠說。
那么,極寒來襲,春節臨近,蔬菜價格是否會一路飆升?萬邦副總經理張紅偉表示,農產品批發價格要看市場供需,雖然溫度極低,但好在降雪量較小,交通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農產品的供應在正常范圍內。另外,萬邦在海南、廣西、廣東都有固定的蔬菜供應基地,隨著春節前期需求量的增加,會及時調運貨源,鄭州春節蔬菜供應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高盛曾發布研究報告稱,天氣影響經濟的兩個重要指標是氣溫和降雪。對天氣敏感度最大、彈性最高的五大行業是——建筑業、零售貿易、休閑餐旅、外貿和制造業。
美林美銀的研究報告更是聲稱,每年第一季度,如果氣溫比歷史正常溫度每低1℃,就意味著全年GDP會有1.5%損失。
蔬菜批發作為零售貿易行業中“最接地氣兒”的品類,其“喜怒哀樂”,不僅關乎民生,同樣與經濟增長息息相關。
早上7點多,萬邦人聲鼎沸,這是蔬菜批發生意最繁忙的時刻。全國各地的菜販不斷有人買到心儀的蔬菜,然后付款、裝車,陸續離開。而萬邦市場內的菜販們,則繼續守護著他們日復一日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