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月份,平昌縣舉辦的“最美平昌人”頒獎大會上,大家認識了一位20出頭戴著眼鏡的年輕小伙子,他就是從平昌縣邱家鎮飛龍村一座農家大宅院里走出來的大學生,現在又回到家鄉當雞倌的王洪仁,他的身份還有:巴中市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社員、四川啟明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他被平昌縣委、縣政府表彰為“最美平昌人之最美創業者”。
2010年7月,24歲的王洪仁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并獲得動物科學農學學士學位。當時,王洪仁面臨人生中兩個寶貴機會:要么去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或麥考瑞大學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要么去中糧集團就業。然而他卻放棄了這兩個機會,作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大感震驚的決定:回家鄉養雞。
“什么?要回來養雞!?”得知侄子王洪仁執意要回家養雞,幺爸王強驚愕不已,“堂堂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的不留學、不去國企當白領,偏偏回來當‘雞倌’,這還不被人笑掉大牙?”
接踵而來的村民非議、親戚的反對、父母的埋怨都沒有撼動王洪仁創業的決心,“我是一個地地道道農民的兒子,從小生長在農村,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都親切無比。我學的是動物學,就想運用我學到的知識和長處搞創業,這不是給你們丟臉……”他給父母做工作,耐心解釋,經過王洪仁的苦磨耐泡,父母終于被說動,很多的親戚朋友也表示理解和支持。
經過廣泛深入的調查論證,王洪仁決定投資集約化蛋雞養殖。2010年9月,他傾盡家中全部積蓄并向親戚朋友借資30余萬元,投入項目的前期建設,然而很快就出現了資金短缺,只能四處去借,不知跑了多少趟路,說了多少好話,受了多少冷遇。在那段刻骨銘心的日子,王洪仁飽嘗了世間冷暖,體會了人生辛酸。
2011年2月,首批10000只蛋雞養殖基地正式投產,然而,當年市場疲軟,銷售行情急轉直下,看著堆滿雞蛋的庫房,他心急如焚,只得多方奔走打開新的銷售渠道。最困難的時候,他就用摩托車托著雞蛋,沿著省道S201線的面館、飯館、蛋糕店,挨家挨戶地問,一家一家地推銷,心想能賣一箱是一箱。就這樣,他先后跑遍了周邊數十個鄉鎮。
經過數十次到達州、重慶等地奔走聯系,最終找到了合作客戶,初步解決了產品銷售問題。由于產品市場價格一直低位徘徊,這一年王洪仁虧損了整整20多萬元。
這時,家人對他繼續創業的信心也開始動搖,埋怨他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背了一身債務,極力勸說他去大城市找份穩定的工作。但憑著對國家農業產業政策的精準把握,對現代農業科技和自身專業素養的高度自信,王洪仁癡心不改,迅速擺脫了初次創業失敗的陰影,決定背水一戰,從頭再來。
2012年,王洪仁的產業項目引起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獲得了相關部門的項目扶持,增添了他的信心和底氣。于是,他再次舉債融資,及時調整產品定位,引進了更適合地方消費習慣的新品種,并積極拓展新的銷售市場,把產品銷往成都、重慶、達州等大中城市。同時,他大膽地啟動了地方土雞品種的林下生態養殖項目。就在這關鍵的一年,市場機遇終于來臨,產品行情持續走高,企業不僅起死回生,而且效益還相當可觀,當年實現利潤50多萬元。他終于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也第一次品嘗到了成功的甘甜。
為擴大養殖規模,王洪仁又在邱家鎮萬興村啟動了“巴山紅雞”產業項目,如今他的蛋雞場占地300余畝,飼養蛋雞9萬只,日產鮮雞蛋8萬枚,年收入達1000余萬元,王洪仁成了名副其實的“養雞王”。
王洪仁創業成功了。他的養殖基地不僅被中國農業大學官方正式授權為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實習基地、“農大3號”節糧小型蛋雞西南片區示范基地,承接了中國農大蛋雞課題小組的多項研究課題,還被評為巴中市標準化示范養殖場、四川省無公害畜禽產地,他的產品“可珍生態雞蛋”和“可珍鮮雞蛋”雙雙獲得農業部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證書》。他的產品銷售一路走俏,深受省內外消費者青睞,不僅被縣城幾家超市爭先訂單銷售,還遠銷達州、重慶、廣州等地。
成功的王洪仁一直沒有忘記帶領家鄉父老共同致富的初衷。2013年初,他便聯合周邊60多個農戶,籌資330萬元,注冊成立了“平昌縣啟明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500余名,形成年存欄節糧蛋雞10萬只、出欄散養土雞30多萬只的規模養殖,合作社年產值3千余萬元,農戶人均年增收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