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地走向市場,從本地走向外地,時下它正要打造自己的產業園;在玉林市,小小食用菌已開始邁向更為廣闊的天地。生產基地,遍布福綿、北流、興業、容縣等各地,示范基地達7個;創建了“天原菌業”、“精準牌”、“益康牌”等品牌,市場主體達10家;形成了雙孢蘑菇、木耳、秀珍菇等10多個大面積種植品種,年產值突破8.95億元。
各縣建立示范基地,“十二五”成果已現
興業雙孢蘑菇種植基地里,種植大棚從道路的一頭延伸到另一頭;大棚里,立體架上擺滿了食用菌棒,一層疊著一層,蘑菇從菌棒的一端長出,密密麻麻的,工人們正忙著采收。
“現在是今年第一批,一天能夠產一兩噸,主要銷往南寧和廣州,我們有15個大棚,每個棚500平方米,一個棚年產6萬斤,每一斤基本按6元賣出,利潤相當可觀。”基地負責人陳文柱邊算賬邊說,基地2011年建立,由于采用現代化種植方式,加上市場需求大,基本不用愁銷路,而基地的示范作用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參觀學習。
目前,玉林市每個縣區基本都建立了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這些年,玉林市相繼建立了福綿食用菌產業、北流木耳試驗、陸川平菇、興業雙孢蘑菇等示范基地。”市微生物研究所所長盧玉文介紹,在基地的示范帶動下,玉林市已發展有雙孢蘑菇、木耳、秀珍菇、平菇等10多個大面積種植的品種,分布在北流、興業、福綿、容縣等主產區,業已形成了基地化、規模化發展,“十二五”期間,面積、產量、產值等都比“十一五”翻了一番。
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主要從事農業微生物和食用菌技術研究、示范、推廣,多年的科研和實踐攻關,不僅建成了名優菌種繁育中心,培育、引進、推廣了40多個名優品種、130多株菌株,還開拓了設施化溫控栽培、利用本地原料栽培食用菌、秀珍菇反季節栽培等10多項關鍵技術。技術、品種的研發、推廣,也是玉林市食用菌產業“十二五”期間發展壯大的一大關鍵。
今年,玉林市將擴建秀珍菇生產、毛木耳試驗、雙孢蘑菇智能溫控周年生產等3個基地。
政府加力,小菌菇今年計劃打造產業園
近年來,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把食用菌產業作為現代特色產業來抓,玉林市食用菌的發展越來越快,面積、產量已約占全區10%。如今,面對玉林市食用菌發展中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存在的短板,玉林市給出了破解產業化發展難題的答案——打造食用菌產業園。
“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地推進。”盧玉文說,玉林市食用菌產業園項目已啟動在“五彩田園”的選址工作,初步定在北流塘岸高速路出口處,面積約1500畝。
為加快產業園建設,今年春節前后市里定下了“三個馬上”:馬上到先進地區取經,馬上與有關部門聯系,馬上制定具體建設方案。日前,玉林市已組團到江浙一帶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較快的地方考察取經;接下來將會加強與玉東新區特別是“五彩田園”的聯系溝通,落實相關工作,最后形成方案上報市政府。
據介紹,未來的食用菌產業園區,將以創新、綠色、循環、效益、健康“五大理念”為主題,打造一個集科研、生產、加工、產后廢料循環利用,甚至包括食用菌文化及餐飲等融為一體的園區。
門檻低見效快,或成扶貧新產業
食用菌是一個“短平快”產業,投資小、見效快,一般一年半載可以收回成本。正是如此,它的“錢”景越來越為世人看好。
目前,玉林市引進、培育、保藏、推廣的品種40余種、菌株130多株,產品除滿足本地市場,還銷往南寧、柳州、桂林、廣州、海南,甚至通過這些中轉地銷往海外,外銷占銷售總量的80%以上,市場前景越來越廣闊。其中,木耳種植面積約140萬平方米、年產量達1.37萬噸、年產值8000多萬元;秀珍菇約88.3萬平方米,年產9442噸、產值達9562萬元。
盧玉文以常見的毛木耳、秀珍菇為例,分析了其市場前景。“近幾年,食用菌的價格波動較小,鮮木耳的批發價3元/斤、干木耳20元/斤左右,秀珍菇基本在5元-9元/斤;福綿基地當年投資當年就收回了成本,還略有盈利。”
“我們從2014年開始種植,種植了35畝,一年可以種兩次,按正常價格產值可達130萬元一次。”雖然種植食用菌不過兩年,但對于未來的前景,市益康菌業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國勤充滿了信心,他們今年打算擴大生產。
正是由于“投資小、見效快”,食用菌種植也成為農民致富路上的一項好選擇。
今年是玉林市開展精準扶貧的關鍵一年,據悉,玉林市正準備把食用菌作為精準扶貧的產業來抓,通過加大技培、示范帶動等措施,讓更多的農戶參與其中脫去“貧困帽”;在產業規模化發展上,玉林市將以產業升級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增效為目標,提高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設施化、機械化、品牌化等“五化”水平,建設食用菌生態循環經濟,加快推進食用菌現代化進程,提高產業效益,有效推動農民增收。